雾“都”重庆

作者:刘田玉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23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4 0:49:22

阅读量:197次

  一

  重庆是一座山城,山城多雾,常年云雾缭绕,让山外的人难以识其真面目,也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易看清山外的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一部非常流行的电影,名叫《雾都茫茫》,讲述了刚解放不久重庆地下党反特的惊险离奇故事。重庆之所以称为雾“都”,是因为它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又被定为“陪都”。没想到“陪”了几年,把正式的首都南京给“赔”掉了。国民党政权兵败大陆,退守台湾。

  有人把抗战时的重庆比作英国的伦敦,这种类比实在有些牵强。实际上重庆远没有伦敦那样的殊荣。对于国民党政权来说,重庆也算是“麦城”,是一个讳莫如深的伤心之地;而新的政权也因其特殊的经历,几十年来一直不怎么待见重庆。

  在绵延千年的中国历史上,1949年的国共之争,非常类似于秦末汉初的楚汉争霸。从个人命运的视角来看,蒋毛之争也与刘项之争极其相似。公元前200年前后,秦失其“鹿”,群雄逐之,经过多年的征战与讨伐,项羽终于得以封王称霸,初定天下。想不到的是,仅仅四年之后,貌似强大的西楚霸王,就被偏安汉中的汉王刘邦击得落花流水、一溃千里,项羽本人也在垓下“霸王别姬”,横剑自刎。两千多年后,这幕历史大剧又在神州大地上重演,其序幕、背景和剧情几乎一模一样。稍微不同的是,国民党政权和蒋本人都得以苟延残喘,“朝代”的更迭没有以最高统治者生命的终结为代价,证明中国历史在几千年的轮回循环中,也有了些许的前行。

  刘邦战胜项羽,是文人对武将的胜利,是“以文制武”的道统的延续。刘邦虽然称不上文人,但他麾下集结了大批文人策士,每到关键时刻,都会有人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化险为夷、转“危”为“机”。而项羽则重用武将,轻视文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以致人心涣散,计谋枯竭,最后走向灭亡。

  毛胜蒋败,从个人气质上讲,也是因为蒋身上的“武气”太重,文气不足。论出身和阶层,蒋毛两人相差无几,都属当时社会中略有富余的小康之列。成名之前,蒋的见识和炼历恐怕还要略胜毛一筹。可是,蒋终其一生,都是以一个“武人”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就注定其不能长久地成为历史的主角,而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救场”角色,或是局部性的人物。蒋一生酷爱戎装,留下很多着装配枪的照片,在许多国务活动中,也经常穿军装出席,生生地把政治领袖的形象降格为一名军事将领。

  蒋的头脑和眼光,始终没有脱离军人的局限。据传在重庆谈判期间,有人向蒋建议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派往东瀛,与美军一起占领日本。事后看来,这对于国民党而言,的确是一个绵里藏针的“锦囊妙计”。但是,以蒋的识见和器局,以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蒋的个人威望及国民党的气势如日中天的气象,蒋介石断难答应。然而,历史既吊诡、又平常,“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愿主动舍弃小的利益,常常会被迫葬送大的格局。

  反观毛泽东,其个人气质和才情,与蒋介石可谓截然相反。如果说蒋身上有“流气”,那么毛也自认身上有“猴气”。真正让毛胜出的,是毛身上的文气!毛一生只留下一张穿军装、带军帽的照片。据说毛一生都没有开过枪,却悟透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谛。毛本人就是一个大文人,他的诗才在政治领袖中堪称前无古人。重庆谈判期间公开的诗作《沁园春·雪》,最典型地反映了毛博大的气度、高远的眼界与喷薄的文才。他的理论著述、思想结晶,他的雄才大略、纵横捭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正是毛泽东的理论和思想,保证了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及策略;得益于毛泽东的人文气质,共产党吸引了全中国无数的文人志士,从而成就了共产党的惊天伟业。

  蒋一生紧握枪杆、倚赖军人,毕生难成大器;而毛妙笔生花、文采飞扬,笔墨挥洒间,摧枯拉朽,横扫千军,最终从容登顶。当年“蜗居”重庆的蒋介石,被山城的云雾蒙蔽了眼睛和心智,浑然不知比他更为耀眼的历史角色要出场了。

  二

  历史的脚步迈入1997年,重庆这座城市,总算拨云见日、扬眉吐气了。这一年,重庆晋升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成为中西部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与当年海南建省一样,重庆直辖也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从官员到百姓,从政治人物到贩夫走卒,多少人想到重庆去大展宏图,施展人生抱负。

  2007年11月,薄熙来入主重庆,成为重庆直辖市的第二任市委书记。此时,虽然重庆直辖已经十年,但从薄熙来后来的行为举措来看,他内心仍然是满载着宏图大略,希望能在重庆这个最年轻的直辖市有所作为,为实现其青云之志铺路架桥。然而时不与人,将近五年过去了,薄熙来不仅没有可能实现其青云之志,反而折戟沉沙,壮志难酬,基本上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景。

  薄熙来的命运,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他的个人作为,是导致其政治生命无可挽回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是他大的方略上出现了差错。他主导的“唱红”运动,代表的是一种“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诉求,为自由派人士所诟病,也为当前的最高执政者所忌惮。他主持的风火雷霆般的“打黑”运动,其方式和手段明显地与现代法治精神和理念背道而驰,各界有识之士都不认可。在这一点上,薄熙来冒犯了当今社会“政治正确”的舆情规则,因此其改善民生、整治治安等实际举措及其效果,都被掩盖在“政治不正确”的标签之下而无法彰显。

  薄熙来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官场最具个人魅力的高层官员之一,他的敢作敢为、甚至率性阳光,是中共政治生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他立足下层,取信于民,力求从民众的赞誉中获取政治声望和资源。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政治风格,本来就不为中共历来的政治文化所崇尚,甚至是格格不入,偏偏又与授人以柄、饱受争议的政治内容相结合,最终难逃被最高层否决的命运。有人忌恨他的施政风格,也有人担忧他的政治内涵,左右不讨好,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然,最直接也最致命的失误,是他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策略。薄熙来治渝期间任用了什么样的智囊人物,他们给他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和实际谋略,外界不得而知。广为人知的是,他重用了王立军。王立军1978年参军入伍,1984年起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薄熙来对王立军的重用,从后者调入重庆之后的晋升速度可见一斑。从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的三年时间内,王立军从重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提拔到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再到重庆市副市长,一年一级,真正是“火箭速度”。按照当今中国的政治逻辑,假如薄熙来不倒下,王立军肯定还要被擢升。结果证明,王立军是不堪如此重任的,他最后的荒唐行为说明此人的政治素质和一般智商都非常低。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

  政治统治是一项复杂的高智商活动,讲求的是文武兼备、文治武功。古往今来,成功的统治者必须用文人当脑袋,用武将当手脚,如果用反了,则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国历史很早就铸造了文人治国的政治秩序,武人当政难以长久。这种政治秩序,是政统,也是道统,无论在中央政权,还是地方诸侯,都是一样的。

  明乎此,当政者才有可能长治久安!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