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两会” 沧海桑田
作者:老童
来源:《阳光》2012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5 19:55:27
阅读量:89次
如今,“两会”新闻报道仍有诸多缺陷,但主要的缺陷已经不在媒体同行们身上。再加上网络新媒体“搅乱一池春水”,传统媒体的记者被逼得更加玩命拼抢,代表委员们会议期间发表的有价值、没价值的“政见”,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忠实的传播。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3月2日,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报到点被记者围住。当记者们问她今年的提案时,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经过了去年的“中国脊梁”风波,倪萍面对记者再也不敢“滔滔不绝”,她表示:“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季节”伊始被广泛报道的一条花絮。
虽然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过多年,但倪萍一直从事的并非新闻采编岗位,所以过去对于“两会报道”实际上也很陌生。她肯定不知道,在这些喜欢围堵明星、更喜欢报道明星口误的“小报记者”拥挤进两会会场之前的那些岁月里,一些“主流媒体”们是怎样歪曲和捏造代表、委员意见的。
我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采访过地方和全国的“两会”。当时,省级党报跑“两会”的骨干记者几乎从来不到会场上去听会,也不到会场宾馆车站码头去围堵代表委员,而是没白没黑地坐在宾馆房间里“憋大稿子”。譬如,会前编辑部分给他一篇写农村改革的“大题目”,那么,他就先找一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农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之类的报刊,查找出一些合适、可用,又比较“有新意”的说辞,然后从代表委员名册中挑选出部分来自农村的,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稿中的相关内容,把那些“有新意”的说辞分别安到代表委员嘴上,组合成稿。如此一来,往往是直到“大稿”见报后,里面点到的相关代表委员们才知道“原来我还发表过这样一些意见!”而对于似乎“采访”了他们的写稿记者,他们则从头至尾都不认识。
连“代表专访”的主要生产流程也堪相仿佛,只是总要见一面。往往是,有报社领导打招呼:“某某团的某某代表是我朋友,你给他写篇专访吧。”于是记者在领导代为预约好的时间地点跟这位代表见一面,简单聊聊,知道他主要的职业、经历等,再要一份书面材料。正经采访是不需要的,主要内容还是靠剪报来撺。譬如,这位代表是国企厂长,这段时间人民日报正强调国企要抓管理、练内功,那么你就给他一通剪刀浆糊,编一篇这样主题的专访。老同志曾一边干一边教导我这个后辈:“你让他自己说,能说的有咱编的好么?”确实。
那时,记者还需要并愿意花一点功夫“专访”,写成的往往是“代表委员风采录”——即代表委员的先进事迹通讯。两会云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写人物通讯倒是个难得的机会。至于他们想在会上发表什么政见,很多记者反倒不关心。
后来见识到水平更高的同行,代表还在外地没来,就已经给人家编好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专访,主要内容是:记者无中生有地替这位代表设计了一种很超前、很犀利的政见,连采访时的细节、场面都很完整,“等他来了,跟他通个气就发”。不巧,那位代表因事请假说要迟到,于是这位同行就每天早晚给那位代表所在团各打一次电话,问他来了没有。结果,直到两会结束,那位代表也没来。早已成稿的“代表专访”只好作废,这位同行直呼可惜。
那时的两会报道,不管是机关报们贯彻“机关”的意志,还是有些新锐媒体在独立地表达媒体人自己的意志,其实都是在做宣传,真不真实并不重要。只是后者的剪报本剪的不是人民日报和求是,而是另外那些经常“出新思想”的报刊。我曾见过,有同行把广州《亚太经济时报》(现早已不存在)上的一篇整版长文东摘一段西摘一段,把里边的精彩内容分给了五六个代表委员去说。
如此,一些记者笔下的“两会”,跟实际进行的“两会”,几乎毫无关系。代表委员们在会上探讨的是哪些热点我不管,反正在我笔下,他们“热议”的只能是我想让他们“热议”的那些东西!有老记者也说:咱写稿子,只是借“两会”做个由头儿而已,就算“两会”不开,咱也可以照写。
对于记者给他们编词儿,那时代表委员自己也不怎么在乎——毕竟都是些好话么!多年以后,媒体才开始喜欢报道代表委员的“雷人雷语”。当年那些代表委员,多半也确实“议政”水平比较低,或者水平高但不敢展示。你真采访他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只会说一些人民日报上的话。他们登报仅仅是为了“露脸儿”。所以他们最重视的是新闻联播。特别是那些有钱的老板,和有门路的地方官,千方百计也要想办法让电视台在代表席里“扫镜头”的时候在自己脸上多停留两秒,甚而在第一次大会散会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上对着镜头说两句——至于说的到底是什么,又何必在意呢?听电视台给安排词儿就是了。
那时候,上会的记者名额很少,抢新闻、堵名人比现在好抢、好堵得多。但是,就连会议期间专门安排的部委、省市领导新闻发布会,一些记者也少有兴趣去跑,提问的多是老外。2000年之后,我和同事们跑“两会”,事先都要先对那些第一次上会的记者进行一番训练——如何预约或堵截名人,如何提问可以“逼”大人物不得不回答你的问题,如何在总书记、总理必定要去的代表团事先搞定“内线”,帮我们把录音笔带进去……同事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代表入场前,记者们几乎都拥堵在大会堂东门,其实部长们都是从北门进,在那儿想抓谁就能抓到谁;专题新闻发布会开始前十来分钟,相关的部长、主任等一般就会提前到达,先在会场旁边的休息室坐一会儿,这时候进去采访,他们一般不会拒绝回答你的问题;高官代表多半年纪都比较大,他们憋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奔一趟厕所,你只要耐心地在厕所门口守株待兔……这才是真正的“两会”新闻大战呢。我们的同行“战绩”比海外媒体不差。
如今,“两会”新闻报道仍有诸多缺陷,但主要的缺陷已经不在媒体同行们身上。再加上网络新媒体“搅乱一池春水”,传统媒体的记者被逼得更加玩命拼抢,代表委员们会议期间发表的有价值、没价值的“政见”,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忠实的传播。如果说水平差,首先该怨代表委员们的议政水平差。事实上,最近这些年“两会”,媒体也年年都在报道和评论中数落代表委员“素质”问题。
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
正要结束本文时,看到3月5日人大会议开幕当日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陈诚发出的一条微博: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一个老头被记者逮着了,很多记者涌了上去,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互相打听:他是谁呀?有人回答:好像是谈高考的。于是大家使劲问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我的天呀,实际上他是高铁专家。后来有记者认出了他,叫他谈高铁,这老头一听,溜了!
向这些“乱抢”一气的同行们致敬!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