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生旁觀多,行動少;內地「大學不像大學」;香港大學生政治冷感。海峽新論壇;兩岸學者為年青人把脈。

4月10日,「2012海峽尋新香港論壇」首場公開演講在香港大學拉開帷幕,旅華日籍作家加藤嘉一、台灣評論人張鐵志先生、香港大學通識教育總監周偉立博士應邀成為演講嘉賓,與百名觀眾共同探討青年在兩岸三地社會變遷中的參與和角色。

張 鐵志提出,台灣社會面臨新的抉擇,過往「威權主義」、「發展至上」的幽靈不時出現,近日台灣王家都更案即為一例。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指出從前的年輕 人想做公益只能進入NGO,現在青年則可以直接透過網絡「串聯」,獨立組織社會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及越來越強大的網絡力量,張鐵志認為,網絡上多是 「圍觀」,雖然這也能提升公共意識,但卻常常「千人按讚,一人到場」地尷尬收場:真正行動的人實在太少。

加 藤嘉一曾在一年中走訪大陸一百多所高校,但他發現高校之間差異不大,並且都面臨高度行政化之下,脫離本質的問題,即「大學不像大學,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 像學生」。例如大陸的大學充斥政治短語,學生都以「書記」、「主任」和「院長」稱呼校內高層,師生距離很遠。他期許當今學子不當盲目順從或反對的老百姓, 而要成為真正的現代「公民」。

周偉立博士在大學工作廿載,他的觀察是,當今在港就讀的大學生,較少談及嚴肅的政治議題,但相較上一個世代,他們關注更廣泛的全球議題,自發組織規模較小、多樣性較大的活動。

始 創於2011年的「海峽尋新香港論壇」是以兩岸四地青年為主體,致力通過溝通對話尋求海峽問題新解之學術研討會。每年自內地、台灣、香港、澳門招募青年領 袖代表,共聚港大校園,以「互動式衝突解決會談」方式進行為期一周的深度交流,期間還會廣邀學者名人為公眾呈現兼有探究與啓發的公開演講。論壇結束時,與 會代表將把他們一周中的所得凝結成「和平計劃」,在論壇結束後的一年中,把溝通、和平、尋新的種子帶到各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