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每天早晨搭上海地鐵,臨近8時總能見到與香港地鐵類似的一幕,這時是免費報紙開始派發的時間,站廳有許多老年人排隊領取。不過,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將報紙當廢品出售,換點小錢。為了換錢,地鐵站中不僅有老人排隊領取免費報,還有人提?膠袋、向乘客索取讀過的報紙或者在廢物箱中翻找。因為在上海,老年人憑證可以免費乘坐地鐵,而且他們有足夠的空餘時間,這對他們而言是筆划算的買賣。

如果撇開所謂的「文明」、「素質」不談,也不去追究老人們售賣廢報紙的初衷,但至少他們的行為結果完全符合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記得兒時,上海多見國營的廢品回收站,筆者和小伙伴們也總是把幫家長賣廢品當作美差,因為可以換來零用錢,初衷與地鐵站的老人如出一轍。

經濟差時回收省資源

長輩們說,國家在五六十年代時提倡廢品回收,完全是出於經濟不發達、資源有限,希望通過回收廢品來進行循環利用,與「環保」並沒有什麼關係。事過境遷,如今上海人出售廢品日漸減少,國營廢品回收站也慢慢淡出視線,能見到的也多由私人經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物質資源豐富了,政府沒有動力來鼓勵百姓回收垃圾,這類不屬於「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自然也不會有國企打破頭來爭搶地盤。另外一方面,老百姓本來只想?「賣廢品換錢」,而非「環保」,所以當出售廢品換來的金額過於微不足道時,動力自然也隨之減弱。

繞來繞去,還是一個「錢」字在作怪——功利、短視是環保理念推動最大的障礙——若不是眼前得利,誰又有這個動力去做事呢?百姓如此,政府也如此。

政府不應與百姓計小利

但是政府與百姓不同,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想的應該是讓人們能夠更好的生活,而不能為了點滴利益去與百姓計較,更不能因為無利可圖而放棄利國利民的長遠規劃。環保正是這樣的一種產業: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看似無利可圖,但卻蘊含豐富的資源和機會。

政府應該更多地動用經濟和政策的槓桿,扶持環保產業,因為如果連政府本身都不能成為環保的榜樣,百姓們也只能停留在為「錢」而環保的階段,難有進步。

高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