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之前,曾作为知青在陕北插队,然后被招工到陕西省博物馆工作,再后来到西安的西北大学历史系读书。这样,前后加起来他在陕西连续生活的时间超过7年,可以说他青年时代的黄金岁月是在陕西度过的。这也解释了王岐山何以对一直对陕西的风物人情念念不忘,每次去陕西视察访问,只要有机会都会到处走走看看,见见旧时的哥们伙伴。

 这个故事也是上次国内的一个朋友聊天时告诉我,让我感慨良久。

 王岐山去年到西安,公事倥偬之际,请西安的朋友居中联络,把他当年在西安工作时结识的旧友找在一起聚会,喝酒聊天。三十多年的岁月,人生际遇不同,王岐山已经贵为总理,虽然那些朋友中有些经商致富,有些是大学名教授,但也有些还在仕途的低位蹉跎,有些则是下岗工人,生活颇为潦倒。据说王岐山十分细心,亲自过问要请的人,不分贵贱,只要是过去的朋友,务必请到。席间谈笑风生,一如过去的诙谐幽默,完全没有骄矜之神态,一扫酒席初许多人的局促窘迫。

 据说,酒席之后,王岐山找到在陕西省文联工作的朋友,说他一直特别想见一个人,但总是没有机会,因此拜托他们是否可以居间帮他联络,看对方是否有时间,趁这几天他在西安的时候,给他一个小时的拜会时间。王岐山话说得很谦和,而且再三叮嘱居间说项的朋友,千万不要勉强,愿不愿意见他,完全看对方的意愿和时间安排云云。

 说到这里时,告诉我这事的朋友故意卖了一个关子,给我三次机会要我猜王岐山这么想见的人是谁。我自然猜不出来,然后当我被告知,王岐山这么谦卑想拜会的人竟然是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这的确让我有点吃惊。

 陈忠实虽然也是西安人,但老家在西安郊县农村,一直到1978年之前,他都在公社层级的农村工作,虽然他1965年就开始发表散文作品,但到1992年底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震惊文坛之前,他在中国文学界也一直默默无闻。他的生活和工作轨迹与王岐山完全没有交接,是王岐山在陕西长期生活的经历让他对陈忠实的小说产生共鸣而激发他渴望见陈忠实一面。据说,虽然事先说只见一个小时,但两人在陈忠实家里聊天畅谈,这次见面竟然超过4小时,把坐在外面的秘书以及陕西省市等着见副总理的官员们等得急不可耐。而聊得兴起的王岐山出来时还一副意犹未尽的神态。

 陈忠实不是流行小说家,他的生活经历有点像当年写《创业史》的陕西作家柳青。他长期生活在陕西农村,用绝类黄土高原的厚重沉凝的语言色调描写陕西农村的生活。其积多年心血终成大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则加进中国西北文化的沉重历史感,构成一幅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画卷。小说里没有时尚元素,也没有当今流行的宫廷阴谋故事,而只是写出了陕西一个普通乡村里几个家族的兴衰史。说实话,喜欢这部小说需要有一些品味,而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还得需要一些人文情怀和历史感。陈忠实自己曾说,他写《白鹿原》是要通过自己的艺术才能和艺术体验展示“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慨,读书不追求时尚,表达不用于作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情怀的自然流露。从这点说,王岐山的确是当代中共领导人中的“稀有动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