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6日专电(记者李江涛)近日,关于“北京大学排查网络成瘾学生”的报道受到众多网民的关注,不少人对北大的做法提出质疑。北大校方回应称,学校并未排查网络成瘾学生,只是开展一个学术性研究项目。
有报道称,北大排查“网络成瘾”学生且要求院系上报名单
15日有媒体报道称:近日,北大很多学生干部和辅导员收到一封邮件,邮件中提到“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项目,要求他们对网络成瘾的同学进行排查,还要求各院系按照排查名额上报名单。
报道迅速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跟帖,不少人提出质疑:北大此举是否有强制之嫌?网民“刘兴伟”说,正是因为管制思维的作怪,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还要派发名额的咄咄怪事。或许,在一些以管制为思维方式的地方,派发名额是见怪不怪的,但是,当这一切发生在以“兼容并蓄”为优良传统的北大里,就显得分外刺眼了。
一些北大学生也对此事表示疑惑。“学校此举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学生前途着想,同学中确实有人因为沉迷网络而多门考试挂科,不能毕业,”中文系学生小王说,“但是强制要求上报名单并组班教学,还是让人觉得不太合适。”另一位北大学生小李则问道:“网瘾的定义在社会上尚无定论,学生干部怎么做排查?又怎么能做到必须提交一到两个人的名单?”
北大校方:学校并未排查网络成瘾学生,只是一个研究项目
北大学生工作部有关负责人16日告诉“中国网事”记者,有关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学校并未排查网络成瘾学生,这只是北大教育学院教师开展的以“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项目。
“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课题组当日通过北大新闻网发表声明。声明说,该课题是“网络与青少年发展”系列学术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力图在以往的“网上学习平台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等课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导致网络沉溺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而通过创新使用网络的课程方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包括任何政策建议的内容。
声明表示,课题研究拟开设《网络生活与创新》选修课程并给予学分;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参观考察、素质拓展等形式,帮助选修课程的同学健康地创新使用网络,并由课题组的教师提供时间管理、人际交往、学业困惑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此外,为保证学员主动参与从而取得预期的课程效果,课题组希望学员自愿参加该课程,不存在强制性要求。
声明强调,在招募学员的过程中,课题组期望部分辅导员能够帮助推荐自愿参加该项目的同学。但同学是否愿意参加,由辅导员与同学本人沟通确定。
专家:“网络成瘾”尚无公认标准,多数“网瘾学生”需要综合治疗
什么是“网络成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说,“网络成瘾综合征”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告诉记者,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目前心理学界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实际生活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极端的“网络成瘾者”,大多数人不是真正的“网络成瘾者”。与那些极少数不喜欢与人交往、只喜欢人机对话的人不同,大部分所谓的“网络成瘾者”,只是通过沉迷网络达到逃避现实、寻找满足感等目的。
“从我们接触的大学生实例来看,‘网络成瘾’只是表面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问题,”李焰说,“因此,对待‘网瘾学生’,我们不会简单地‘贴标签’,而会综合各方面来看,包括学习是否困难、人际关系是否有问题等。我们会开一些相关内容的选修课,让学生自愿选择,也会有院系老师主动去问学生是否需要帮助,但前提都是学生自愿参与。”(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