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没有中国、美国的区别

 

顾则徐

 

 

人类身外之物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物,比如阳光、空气、水;一类是人为之物,比如房屋、服装、菜蔬。人为之物的好坏可以争议,比如喜欢红薯的人说吃得香,不喜欢红薯的人说放屁臭。自然之物的好坏则无可争议,比如上海人说今天阳光真好,西藏人看了觉得十分阴霾,上海人便要承认阳光是西藏的好。偏偏为了本不能争议的空气的好坏,发生了“中美之争”。美国大使馆自2008年起每小时公布一次北京空气质量数据,最近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忽然抗议起来,《环球时报》则发表评论推波助澜,要求美国驻华使领馆积极回应。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唐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了回应,不反对中国也公布美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

 

这争议实在是无谓而可笑。为什么呢?美国大使馆自2008年起公布所监测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仅仅是一个参考数据而已,看见的人信则信之,不信则不信之,对于中国来说,根本没有必要提升到国家外交的高度去对待。事实上,中国政府是理智的,至今并没有就此发表正式的评价,发出评价的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的官员,不代表中国政府。客观上,由于这些年来环境污染的严重,美国大使馆所公布的数据才被中国民众逐步注意,该数据与中国官方公布数据的差异引起了一定的公众舆论,是公众舆论而不是美国大使馆数据对有关责任机构形成了压力。我以为,个别官员为了部门利益而试图转移公众视线,违背了中国向来的外交原则,把自己当作了“外交部”,而个别不理智的媒体则把舆论进一步引到了国家关系的旋涡中。因而,此次关于空气的“中美之争”,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正式出面,而是个别官员和媒体制造出的一场闹剧,并不存在真正的中美之争。

 

大自然赐给了人类以空气,又赐给了人类嗅觉和视觉。空气的好坏,每个人不仅有评价的权利,而且有评价的本能。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空气评价,把生活区域进行了区分,比如在中国考古学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灰坑”,即是先人专门的“垃圾桶”,它的形成与先人处理腐败空气有关。人类这种空气评价的天然权利和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剥夺的。在今天这个科学时代,人类具备了精细监测空气的技术和能力,因此,对空气好坏的评价也就可以更完整,但是,仪器的检测与鼻子、眼睛的检测是同行的。空气终究是要通过具体的个人的口、鼻呼吸,大范围空气质量与小范围空气质量有关联但不同一。政府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仅仅是某种标准的大环境状态,对于个人来说是个参考,政府不能取代每个人的鼻子和眼睛。空气到底好不好,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称,绝不是政府或哪个科研机构可以说了算的,更不是能由个别官员可以说了算的。

 

既然空气是大自然恩赐,在科学时代就可以客观化,不存在中国的空气或美国的空气区别。科学诚然客观,利用科学则未必客观,不同的研究机构、科学家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中国人与美国人不同则大谬,中国人、美国人都是人,都一样希望呼吸到干净的空气,不存在什么与国际接轨或中国特色的问题。研究机构、科学家的不同空气评价标准只能建立在科学本身的理解差别上,而不能建立在呼吸空气的人群不同上,也即不能建立在功利价值上。如果中国的研究机构、科学家认为中国人只配呼吸较美国人质量标准低的空气,那么,就谈不上是什么科学。按照一些激情青年的习惯用语来说,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就不配做中国人,甚至连做个人也不配。在每个人的鼻子、眼睛面前,空气没有中国、美国的区别。

 

 

2012-6-6

  女人的情色电影笔记本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