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肆宣传。这是中国政府顾问余永定发出的信息。

在最近一篇论文中,他给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和汇丰银行(HSBC)等银行的远大预期泼了一盆冷水。这些银行预测,人民币将迅速变成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一种重要货币。

余永定表示,中国政府的人民币国际化计划“存在很多环节缺失和一厢情愿的问题”。中国不仅缺乏将人民币变成一种国际货币的合理途径,而且目前很多表面上的成功都是一种假象。

过去3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一路飙升。2011年,通过香港进行的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规模达到1.9万亿元人民币(合3000亿美元)。

余永定强调了结算货币(用于支付的货币)和计价货币(交易中用来标价的货币)之间的微妙区别。认为如果用人民币结算就会用人民币计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他表示,尽管很多进口商用人民币结算,但多数进口商仍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其中的“真正动机”是利用套汇的机会。

这可真是有冲击力的观点。中国企业一直借助人民币贸易结算机制,来利用在岸和离岸货币市场的价差获利。该机制允许他们将人民币转到香港,以比内地更低的汇率购买美元。尽管这种套利活动的规模没有任何官方数据,但余永定认为规模巨大。

“由此得出下列结论不是不合理的:以进口结算的名义使用的大量人民币实际上被用来在(离岸)市场购买美元,实际上,进口仍以美元结算。”

这都关系到过去。余永定还对未来感到担忧,他认为,中国政府未能考虑清楚,人民币应通过怎样的过程发挥更大的全球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利率自由化和汇率浮动的必要性问题。”

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过程,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大规模”失衡,中国政府应“谨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应首先做好国内的事情”。

只有当改革“出现重要突破”时,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取得“实质进展”。实际上,尽管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动静很大,但中国一直不那么乐意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国内市场改革。余永定的话很有道理,问题是中国政府是不是在听。

译者/梁艳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