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有着急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这个多风多雨的夏季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对去年“迎峰度夏”时“电荒、煤荒、油荒”的场景还记忆犹新,但正在过去的这个夏天,由于全国普遍颇丰的雨水和经济下行的影响,煤炭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中新网能源频道曾在2011年11月11日报道《煤荒油荒心慌:一个“车老板”的艰辛运煤路》,近日,记者回访山东新汶的老李,虽然他卖了指望了半辈子的拉煤车,但今年看着堂弟和其他依靠煤炭生意过活的亲戚们十天半个月不开工,他也焦心不已。
而“80后”矿务局员工小李,在“挖煤开始不赚钱”的日子里,也有了对煤炭生意、对环境影响有了更深的思考。
勒紧裤腰带的一年
“院子里的拉煤车停了半个月了,之前那几个月,最好的时候也就每星期拉一趟。”跟煤矿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李说,他从来没见过煤炭生意这么惨过。
老李在去年冬天把拉煤车卖给了堂弟,自己彻底告别了煤炭市场。堂弟还是把车停在老李家的院子里,虽然已经不是他自己的生意,但老李也总是看着没活干的拉煤车叹气。
老李说,自从今年过完年,拉煤生意就一落千丈。
现在干得好的车队,干一天歇一天,生意不好的车队直接给司机放假了。“以前矿上多牛啊,我们得去矿口昼夜排队‘抢’,现在,真实凉透了。”
大运输队开始给部分司机放假,而老李这样养一两台车小打小闹拉煤的车老板,只能在家等活找上门来。“去年还得去矿上半宿半夜地等煤,现在,那么多煤在那等着,也不见一个去打听的。”
老李在矿务局工作的堂妹说,他们矿上,已经有将近10天1两煤都没卖出去了。这是她在矿上工作将近20年从来没遇到过的事情。
今年煤炭在全国范围内滞销,价格一跌再跌。在买方市场中,新汶出产的原本“高贵”的煤变得性价比不那么高了。
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到,新汶矿产的煤比山西、内蒙古的煤质好些,价格也一直高于外省的。因为今年全国范围内煤价走低,原本矿上的老主顾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宁可不远千里去山西和内蒙古拉煤,算上来回路费,也要比新汶矿上的煤炭便宜些。
老李的侄子小李在矿务局工作,虽在二线,但也算是个“正规军”。小李今年之前每个月平均工资有4000多块钱,这在山东内陆小县城里,算是很高薪。但这大半年,李侄子的工资被“打回原形”,缩水至2000多。“领导开会时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让同志们勒紧裤腰带共同度过这个危机。”小李虽然不乐意,但也能够理解。
一片矿和一座城
新汶是一座和煤矿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城市。和大庆等因石油而建起的新城不同,在现代化开采煤炭之前,新汶小城就已存在。
在小李还是孩子的时候,新汶人都不愿意去矿上工作。“20年前,我们当地人都很瞧不起矿上的人,觉得他们就是‘煤黑子’,只会出苦力,工作不体面还危险,只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才会去挖煤。所以,我小时候最大的志愿是长大了去商店当售货员。”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动力煤需求量日渐增大,煤矿的效益越来越好。开始修路、盖房子、建医院、铁路和小学,渐渐的,新汶靠近矿务局的城区,成了绝对为煤矿服务的经济体系。
餐馆、商场、五金商店、修车店,这些几乎都是专门为矿上提供服务的。新汶县城的一大半都和煤矿都有难解难分的关联。
而当小李2008年大学毕业时,想进矿务局工作,都要开始托关系帮忙了。
小李说,今年煤矿效益不好,员工工资发不出来,直接导致了购买能力的大幅削弱,整个县城的经济都开始低迷。小李家开饭馆、商场买衣服的亲戚们都感觉到了这股“寒流”。“感觉现在新汶县城都遭遇‘经济危机’了,如果有一天,煤矿里的煤挖没了,或者矿务局搬走了,大半个新汶就都无生意可做了。”
煤炭经济背后的“黑色”
“为了挖煤,新汶的环境真是付出了太多代价。”小李说,他自己赚着煤炭的钱,却也恨这个行当让自己渐渐看不到儿时的绿水青山。“现看看新汶的所有道路,都被拉煤车压得破碎不堪,河水浑浊、空气污染、地面塌陷,在新汶的环境真的滥透了。”
小李说,他小时候经常听说哪家哪家房子的承重墙一觉醒来裂了碗口宽的口子,举村搬迁的事情也遇到过。现在田地村庄塌陷的情况比以往少了很多,但空气浑浊、河流污染严重,依旧是不争的事实。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Pm2.5,跟我们这完全没法比,我们这里天天都能暴表。”小李说,他的家人几乎都有鼻炎,同学、同事中得鼻炎的也不少。“以前在学校里上课,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擤鼻涕声,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主要还是跟空气污染有关。”
“今年单位里没什么活,我没事儿就想,如果哪天新汶人指望不上矿了,那我们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新汶已经为煤炭经济付出了太多代价,而现在不但没有找到很好的后路,甚至连眼前的‘经济危机’、‘环境危机’都难以破解。”
小李说,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但这也不是我发发牢骚就能解决的问题。眼前,还是盼着煤炭市场能回暖吧,至少可以给我们发全额工资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