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宇宽 

金灿灿的大腕表

郭宇宽

前些日子我使用了多年的手表坏掉了。拿去修表人那里看, 被告知表坏得很严重,想修好要花一大笔钱,还不如买块新的, 于是我就琢磨着买块新表。我平时有研究古董的习惯, 所以在买东西这件事上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就是能买旧东西, 就坚决不买新东西。于是我在出差工作的同时,顺便到北京、南京、 广州等地的古玩市场逛了一圈。在这些古玩市场里, 普遍有一些名牌手表店,提供新旧表出售、维修、回收等服务, 我期望能从中淘到自己心仪的手表。

在淘旧表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令我很吃惊,就是像浪琴、芝柏、 积家、伯爵这类名牌旧表,价格竟然相当不贵。 我一开始还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水分, 但经过鉴定后发现这些名表确实是真品, 打开表盖就能发现其中所保留的岁月的痕迹。有一些包金的旧表, 上面“某某某留念”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据我推测也是当年有身份的人物才能买得起的, 不知后来怎么流落到了民间。这些旧表历经几十年依然走时精准, 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优雅的美。 我在试戴了两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表之后,觉得非常喜欢, 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这些我认为非常有收藏价值的名表竟然卖得并不贵, 让我忍不住想探究背后的原因。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店里的客人, 发现很多人都在关注一些金光灿灿的大腕表,表盖颇大,色泽艳丽, 钻石叠珍珠,而且标价相当贵,动辄几万、几十万。 回家后我又托朋友关注了一下国外的情况, 发现国内外对新旧手表的态度大不同。 就能很容易地找到正在出售的手表的价格,流通市场很成熟。 我发现,一些国内的老手表价格有时候比在国外还要便宜, 反倒是一些名牌新表,国内比国外都高出很多。 这里面固然有关税的因素,但这些金灿灿的大腕表如此畅销, 我认为也是跟中国人的消费心态有关。

我特意留心了一下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凡是三四十岁的、 经济上稍有成就的人,大都佩戴着一些高端的名表, 而且他们好像约好了一样,普遍选择了一些表盘很大、 金光灿灿的款式,非常的显眼,我见过有的表,有半寸厚, 估计得有半斤重,像在腕子上挂了块烧饼。如果让我戴这种表的话, 我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但现在社会上似乎将这种大腕表当成了成功的象征。不仅是在商界、 官场,甚至在大学校园里,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师也爱这种表, 而且还要动不动就撸撸袖子,生怕人家看不见。

而在国外的大学里,很难想象一个大学教授会佩戴这种耀眼的名表, 甚至在华尔街这种金钱至上的地方, 很多从业人员也更愿意选择一些老式的手表, 因为一款有年头的手表会给人成熟、稳定的感觉, 让人觉得这个人比较靠谱,甚至这个人比较有品位。 那些老式腕表的特点往往是含蓄内敛,用宝石,用钻, 一般都用在机芯里,一般不会表盘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即使是金表, 表盘也比较小,要让我们现在中国有钱人看来, 上个世界早期欧美的男士表就和坤表差不多。 所以我们永远也看不到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会戴着一款金灿灿的大手 表出门。而在中国社会里大多数人, 甚至是大学老师也没能领悟这一点, 导致市场上有价值的老手表无人问津, 而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投资价 值的金灿灿的大腕表却有着很大的市场。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初的上海滩,有一批被称作“白相人”的人。 在上海话里,“白相”就是玩的意思,“白相人” 就是指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小流氓。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好在怀里揣一个金灿灿的大怀表, 而且一定要用很粗的金链子挂着,时不时掏出来让路人瞻仰一下。 在我看来,这种展示自己形象和实力的方式相当低级, 是成熟的人不屑为之的。而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这么多企业界、 公务员甚至是大学老师需要依靠金灿灿的大腕表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这在我看来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展示方式。 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是中国消费者的品味问题, 也有消费心理的不成熟。

老手表的滞销,为中国的投资人建造了一个挺好的价值洼地, 却不幸成为了这个时代浮躁风气的隐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