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每個官員都姓薄

【封面故事】
造神記 文/趙思樂
薄熙來布置了十大課題,交由北京的頂級學者帶領重慶學術機構進行研究,重慶模式因而得以創建。本刊記者發自重慶的深度報導。

重慶模式:山寨法西斯的夢魘 文/項小凱
從本質上看,重慶模式與文革截然不同。它不過是在粗略地模仿法西斯主義而已。

薄熙來的演藝人生 文/梅堂主
好大喜功,睚眥必報,薄熙來的演員型人格淋漓盡現。

經濟奇跡or權利畫餅?——重慶模式真正危機還未到來 文/溫克堅
通過投資驅動,快速拉動經濟發展,重慶模式就是中國模式的地方版,其惡果正在逐步顯現,而此路一去不回頭。

樹倒,猢猻怎麼辦?——重慶模式倒台砸傷台灣政客和商人 文/康依倫
重慶模式倒台,台灣資本在惶恐中觀望,十八大後哪位中共權貴可以做自己的代言人?

假如薄熙來沒有劍走偏鋒? 文/羅小朋
重慶模式讓世人知道中共領導人缺乏起碼的責任感。中國正因此陷入一場危及自身安定,也危及世界安定的深重危機。

【特別報道】
揭秘烏有之鄉:中國毛派行動地圖 文/趙思樂

「烏有之鄉」吸引了具有民族主義傾向且對現實不滿的人。他們為共同信念而團結在一起,做着一場輕而易舉就能打碎的夢。

【香港】
7萬人護城捍衛言論自由 文/陳嘯軒
DBC事件本身雖把政治、經濟事件與個人、公眾利益糾纏在一起,但它對政府的批評與敢言,非其他媒體能及。媒體、評論界及社會的反應卻罕有地冷淡,令人擔憂香港言論自由已漸步入寒冬。

廣場上的主持人:風花雪月名DJ呼喊香港精神 文/陳嘯軒、黃麗萍
「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裏?因為大家心裏都有信念!就是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為了下一代一定要站出來。」

廣場上的公民:寧鳴而死不默貪生 文/溫朗鈞、蘇曉欣
「失去DBC許多重要訊息會消失,香港就變成大陸,甚麼都不讓你知道,香港就玩完了!」

這座城市會死嗎? 文/劉細良
香港要再起,政治發展是關鍵。否則空轉內耗,權威瓦解,this city is dying。DBC的結束,是其中一段插曲而已!

【台灣】
「蘋果」落了,回不去的伊甸園 文/林怡廷
450億港幣打包沽清旗下台灣媒體,黎智英說他去意已決,不再戀棧。較於12年前對壹週刊登台的強烈拒斥,12年後,面對黎智英的離去,台灣社會的情緒顯然有了微妙變化。

台灣媒體的色彩政治學 文/許建榮
「蘋果」雖「黃」,卻難得地不藍不綠、政治中立。在《蘋果日報》正式易主後,台灣新聞媒體市場似乎將回歸到二元化的藍與綠。只不過,台灣媒體的色調真的只是純粹的藍與綠嗎?

【国际】
日本政界「松下派」崛起 文/趙思樂

被戲稱為「松下政經塾內閣」的野田內閣,19位大臣中有5人出自松下政經塾,且均位居外務、國家戰略等要職。可見,要預知日本未來的走向,松下政經塾是一個關鍵詞。

倫敦六四影展:我的天安門 文/鐘錦玲
倫敦一個獨立畫廊,一場關於六四的影像展覽如平行時空,同時呈現中國三代人對六四天安門的經驗與感受。

【人物】
古思堯:保釣不保黨 文/陳嘯軒

人稱「棺材佬」的古思堯最近因參與保釣行動,被左報稱讚為「中華勇士」、「仗義每多屠狗輩」,但「六四」後就堅持「反共」的他似乎絲毫不領情。

【文化·別處】
跟廖亦武一起,在達蘭薩拉尋找噶瑪巴 文/司徒秀

12年前世紀之交,藏傳佛教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千里雪地走單騎,自西藏出走至印度,那時他還是15歲的少年。12年後,流亡作家廖亦武跨洲過海來朝拜,卻發現法王的自由只在百米之內。

【文化·閱讀】
一盤散沙,還是聚沙成塔? 文/劉冉

持續關注中國農民工群體的華裔作家白曉紅,記錄中國工人的屈辱和痛苦,也記錄嶄露頭角的集體抗爭和組織覺醒。

【文化·書評】
誰是現代人? 文/陳榮泰

現代人在概念內部無止境的批判,已讓他們對任何批判免疫。

【文化· 廣場】
左右

編者按:在中國說左右,同世界謂之左右的坐標軸並不一樣。我們總是需要其中的一方,來界定另外一方。又或者我們只是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

左右 文/洛謀
香港土生土長的我,長久以來就認定行人過路燈亮起綠公仔時,就不會有車駛過來,我可以安心過馬路。這一種認知,一直影響着我,直至我開始去其他地方旅行時才被打破。

左右 文/顏峻
遊客來來往往,像加繆說的,在自己的表面迅速移動,保持着對裏面的尊重。

向左走向右走 文/鴻鴻
也許向左是逆向,向右是順向。但向左向右,不是方向順逆,而是盡頭是哪裏的問題。

【文化·現場】
魔幻本土,國際表達 文/Julio Chuang

失落的希望可否重拾?「看不見的村落」居住着一群與紛亂外界失去聯繫、憧憬建構大同世界的居民,那失踪的觀光客是否正是你和我?在差事劇團看來,戲劇就是這樣一次魔幻之旅。

【文化·诗歌】
刷牆工說 詩/劉漫流
詩歌在揭示世界表象黑與白關係的同時,揭示了世界本質的是與非:尋常人樸素的工作、樸素的願望,常常會被巧舌如簧的政客利用。這在中港台三地都歷歷在目。於是,揭露此類騙局、黑幕的行動也有了公共需要,詩人與刷牆工、畫家一樣,懷着一片潔白的心願,期待着。(主持/孟浪)

【專欄】
分權,但不一定分裂 文/張倫
中國今日問題的癥結是應該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分權,解決權力專斷和政治合法性的再造,而不是一個是否需要分裂的問題。

佔房運動與反對派文化 文/吳強
對當下中國的社運來說,當前的任務不在於重建反對黨或者反對派,重要的是重建反對派文化。佔房可能創造一個契機,培養出反對的文化和力量。

不對抗不義才是冒險 文/艾未未
我們的很多努力,實際上並不只是一種對抗,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生活需求和自我認知在行為上的體現。即使沒有任何人聽,我們也需要將我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完成,它是我們生命內容的一部分。

一半靠賭,一半靠猜 文/奚長老
重慶事件成為媒體的爆料能力與甄別能力,發現、判斷、預測等各種綜合實力的大比拼。媒體和公眾要了解不透明的中國政治,只能一半靠賭博,一半靠猜謎。

讓他們靜靜改寫香港 文/鄧小樺
「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多以香港地區為名,像蓄意要慢慢繪出一張香港的地圖,而這張圖是要對抗官方與主流的印象。

中國知識分子的迷茫 文/宮鈴
不少知識分子在思考各種問題時,一但遇到民族復興、中國強大等假設性變因時,立刻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擾。在我這個旁觀者看來,太多假設前提正是由產生問題的體制所刻意「製造」。

在多維爾目睹女性統治 文/安替
「世界婦女論壇」被稱為「女版達沃斯,這是一個每場討論之前都會有一個貼心的「Make-up Time」(扮裝時間)的國際會議。在沒有男性主導的環境,女性部長、大使、 CEO、教授和藝術家們,在無壓力下表現出更加完全的自我。

不識時務者為俊傑 文/丁鴻富
中國民間力量之所以這麼弱,和我們的作家們教授們知識分子們都太識時務有關。一個社會要進步,應視不識時務者為俊傑。可惜,我們社會不甘識時務的人太少了。

叛軍的呼告 文/寧二
一個是穆斯林樂團,通過音樂代表整個民族向世界呼告、勸誡同族團結,另一個卻禁絕音樂要回到所謂伊斯蘭的「正統」,這既是圖阿雷格內部分裂的殘酷現實所致,也是伊斯蘭文化千年以來根深蒂固的糾葛所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