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 — 播 — 单 —
沈志华香港中大演讲:中苏关系缘何破裂(一)
沈志华香港中大演讲:中苏关系缘何破裂(二)

——历史学家沈志华中苏矛盾的不可调和

中苏关系破裂,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学术界讨论了很多年。西方人也一直在分析,中苏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们原本以为中苏间意识形态的主要目标一致,是不可能分裂的,他们想不明白。

西方按照这个逻辑分析,是很正常的,他们是在用西方的国家关系理论来判断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但是,史实却证明,1960年后,中苏关系很快就破裂了。历史学家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原因。

事实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分歧主要不在利益上。只有利益是可以让渡的,可以分割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歧一定是无法谈判的。

历史学家沈志华 @cdig.info

历史学家沈志华

我的观察,1957年在两方面中苏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是地位变了,二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先说第一点。中苏关系原来很简单,就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斯大林是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直是斯大林领导的,用的也是苏联的钱,莫斯科是中心。

1956年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之后,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搞的非斯大林化,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是中国帮他稳定了局面。中共连发了两个长篇文章,中共领导人多次讲话,来处理矛盾,维护阵营的稳定和团结。

这样的情况出现多次。中共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到了57年时候,已经变成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虽然是在莫斯科召开,苏联在当主人,但背后的导演是毛泽东,很多事情要他点头。

这说明,毛泽东对苏联和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毛当时说,赫鲁晓夫不懂政治不懂哲学。大量的材料反映,中共内部党员也出现了优越感。以致中共不得不发文件说,要克制骄傲自满的情绪。

57年底到58年时,这个分歧很明显了,但双方嘴上又不能说。苏联也感到威胁,但也说不出口。存在这儿了。

二是,双方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分歧。1957年时,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大好,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经济上把工业系统建立起来了。苏联也连年农业丰收,核潜艇下水,人造卫星上天,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在国际上,非殖民化运动高涨,和美国的矛盾显示出来。

在对形势大好的趋势判断上,双方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形势大好后,应该怎么办?出现了分歧。

苏联认为应该继续在国际上和平共处,在缓和中依靠社会主义的实力战胜资本主义。通过制度的对比,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不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核大战,那是两败俱伤的事情。

但中国,特别是毛恰恰相反,认为和平共处都是策略性的口号,是力量不足的时候说一说,等我力量强大的时候,就不需要了。毛认为苏联就是怕帝国主义,整个这条路线就是错的。不能把缓和当成总方针,缓和只是个策略,阶级斗争不可能缓和。

毛在莫斯科讲话,表达的意思就是,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打也能打败帝国主义,革命就不应该怕战争,革命总是要牺牲的。

在这方面,毛觉得自己特别占理。而且这个问题上也是没法调和的。

如果中国都认错,就回到了56年前被领导的地位。这个分歧越来越明显,到了58年,就开始有点表面化了。

1959年后,双方都感到同盟关系出现了问题。1959年后,苏共和中共分别开会,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认为中苏同盟不能破裂,否则得益的就是帝国主义。而中苏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石。这方面,中苏两党的报告和决议写的几乎一模一样。

但有一条,怎么来保证中苏同盟呢,就是要对方先认错,就是要对方回到正确的路上来。这就是在争夺领导权,争夺话语权,争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

问题发展到下一步,就发展成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双方是都认的,那是祖宗。但从60年开始,双方就开始争论什么是战争,什么是革命,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双方各自表述。

在这个过程中,中共的解释更接近原来的马列主义。因为马列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革命中的问题,毛用革命的心态来解释马列这段基本原理,是更贴切的。

但是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中国的基本判断是现在还是革命时代,苏联已经隐约感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苏联说进入现代化了新时代了,觉得马列的东西在现在不适用了,但是又不敢讲出来。

所以,在理论争论上,苏联就先败了一筹。当苏联也从马列里找符合他判断的话,显得相当费劲。他们觉得自己做的对,但是说不过中国人,很恼火。

这样就导致,只能用争论以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突然,赫鲁晓夫就撤退了所有的苏联专家。这一下,把中苏的分歧公开化了。7月份,苏联突然撤退专家是登了报的,中国、美国、苏联专家们,都感到惊讶。分歧既然公开化了,也就越演越烈。

后来61、62有一段缓和,大家从理性上能认识到分裂对谁都没好处。那时,中国正赶上困难时期,苏联表示了一些友好。但是到了63年,中国度过了困难,就又硬起来了,认为原则问题不能让步。于是,63年7月就又开始吵。谁也不会服谁。中苏就走向了分裂。

若再进一步说,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调和的余地呢?

在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从党的关系向国家关系过渡的时期。共产党都是原来的在野党或是地下党,在政府看来就是反政府的。但共产党又是国际性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到了二战以后,共产党逐步掌舵国家政权以后,才出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里面涉及几个基本理念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些东西是非常模糊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共产党关系间的准则和国家间关系准则是不一样的。共产党本来没有国家观念、主权观念。马克思讲共产主义是大同世界,国家是要消亡的,工人不要祖国,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一家。在共产党人最初的理念中,没有国家意识,认为国家存在只是过渡时期。但是当1949年,中共掌握了政权时,他们意识到了国家概念。不过,在共产党的理念里,还是国际主义第一。这是冲突而混乱的。

这种特殊性,在好的时候不分你我。苏联给中国援助很多白给的。那时没有知识产权问题,设计图纸是一车皮、一车皮的拉到中国,就收个路费。要是苏联和你讲利益的话,中国工业体系不可能五年之间建立。同样,中国对越南也是,自己吃不饱也要给他。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是普遍现象。但是,关系一旦不好,也就你死我活。

二是,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和党际关系准则是不一样的。国家间原则上是讲平等的,任何国家不管大小,都是平等的。但是党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各国共产党要服从共产国际。他们之间的政治准则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可能平等的。这个关系就带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同盟关系来了。苏联和中国吵架的时候说,要服从领导,但中国说不,说苏共是老子党作风,不讲平等。所以,两种关系间的混乱使得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间没法谈判。

这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结构性的弊病,一个死结,解不开。所以,中苏同盟必然破裂。只有放弃国际主义,只有放弃意识形态,大家才能回到现实的利益上来。 (本文来源:网易 )

相关文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