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和中共十八大在本周闭幕,中美两国领导人需要放眼未来,考虑如何在未来四年里处理好两国关系。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奥巴马总统当选连任后的第一次对外出访之旅选择了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作为目的地,这表明他将继续坚持转向东亚的战略,这一战略预示着中美之间将出现新一轮战略竞争。今后中美关系是否稳定,将取决于两国领导人有多大能力找到发展两国合作的切实路径,而非继续空谈“互信”。

今年早些时候,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会面时,胡锦涛谈到,双方需要建立互信以实现长期合作。2008年,奥巴马还是总统候选人时也提出过同样的说法,“在过去30多年里,美中之间已经建立了成熟、广泛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要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地区,取得长期合作所需的互信,我们仍然必须认真努力。”

然而建立稳定的中美关系的答案并不在于互信。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竞争十分激烈的两个国家很难建立互信,两国应努力发展共同利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就利益冲突开展坦诚的对话。

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是什么意思,人们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历史上,大国在缺乏所谓“互信”的条件进行战略合作的例子数不胜数。事实上,在大量的国际合作中,缺乏信任是一种常态。

自中国共产党1949年执政以来,中美之间就没有多少互信。不过,两国关系在1972年到1989年之间,以及在21世纪的头几年还算是不错。毛泽东和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并不信任对方,但他们却能使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合作。就在中美空军于2001年4月在南海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几个月之后,江泽民主席就和乔治·W·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就国际反恐问题建立了合作关系。

也许美国和英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是接近于以互信为基础的关系。不过,就互信而言,美国与其他所有盟友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而非互信基础之上的。

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同盟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前者宣扬民主,后者实行彻底的君主制。美法之间战略互信也很弱。法国带头谴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你能说美国和法国彼此信任吗?他们当然并不相互信任,但这无大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美官员费很大的劲想找到一个好听的词来描述两国之间并不友好的战略关系,最终他们同意用“非敌非友”这个词,这个说法被两国的专家们广泛接受。1998年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甚至把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伙伴关系”。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甚至声称双边关系处于中美关系中的最好时期。

这些美好的定性描述都未能增强两国间的互信。

然而,对核战争的恐惧却使中美两国对可能升级为军事对抗的冲突极其谨慎。只要双方对军事冲突的危险性保持警惕,他们就会将战略竞争控制在和平状态。

中国与日本当前的钓鱼岛争端的例子可证明这一点。因为缺乏互信,美国国防部长利昂·帕内塔(Leon Panetta)认为有必要访问北京,与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沟通,从而确保只要美国不在钓鱼岛争主权的归属上选边,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不会诉诸武力解决这个争端。

近些年来,中美两国海军在索马里附近海域也合作过,以应对海盗构成的安全威胁。联合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搜索和救援行动,以及其他非传统的安全合作,都有助于两国军方建立某种程度的关系。这些合作都可以先行于互信,它们有助于避免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的冲突。

把中美关系视为是生意关系或许最好。毕竟,两国的关系就是这样:两个大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的。中国的俗语是,“亲兄弟明算账”。也就是说,生意关系的作用大于家庭关系。

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互信是长期合作的一种结果,而非长期合作前提。两国应该摒弃不切实际地追求“互信”的想法,同时应更加努力地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现实主义关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