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近日,媒体陆续报道出不少高校悄然取消了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长跑项目。而取消的原因十分一致:学生体质下降,甚至有学校担心学生参加长跑会猝死。高校这个做法,引来了诸多争议,多是批评学校不负责任、因噎废食。但就在前些天的广州马拉松赛上,两名选手不幸猝死身亡。还有上海东华大学一名男生在跑完1000米后也不幸猝死,触目惊心。可见,学校取消长跑是选择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
这个“现实”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事实。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者比比皆是,近视率更是近90%……。二是应试教育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元凶。自幼儿园开始,中国孩子几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和锻炼的自由,沉重的考试压力逼迫他们为了抢一张入学板凳付上同样沉重的代价,进入了解之不尽的“茫茫题海”,学校也在升学压力之下不断压缩学生的锻炼时间。
而这种不断被挤压时间、可有可无的体育课,原本就发源于苏联,强调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学生只要认真接受教师的命令、要求即可,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一切围绕文化课”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只作为“升学参考的依据”,学生之“魂魄”(精神)与“体魄”(体质)均得不到良好的锻造。就此,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还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考虑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综评体系。但是,应试教育不改革,仅仅依靠文件就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何尝不是本末倒置?
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教育部门必须破除应试教育枷锁,并制定各种鼓励锻炼的措施,不能再让学生用身体健康为落后的应试教育买单。另一方面学校应转变体育教学模式,比如学美国除足球、篮球、网球等常规项目外,还有各种养生、塑形兴趣班,不光传授体育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还有,家庭要多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多点举家锻炼,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此一来,方有效果。
(文章发表于2012.12.5《佛山日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