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16日美國大選,奧巴馬順利勝出。雖然華文媒體大都只集中分析他的經濟和外交政策,但從美國內部文化政治的角度來看,他的順利連任,也是美國告別文化新保守主義的分水嶺。原因是奧巴馬在競選連任之前,已經史無前例地表明他支持「同性婚姻」。而另一個「同運」勝利的證據,是在四個州份與總統大選同步舉行的公民投票,全都毫不含糊地通過了承認同性婚姻。這一切似乎都意味着,過去在里根(港譯:列根)及大小布什(港譯:布殊)年代甚囂塵上的「文化戰爭」議題,在美國本土已差不多劃上句號。「基督教右派」(Christian Right)雖然絕不會消失,但它的黃金時代好像已經過去。

不過諷剌的是,在美國大選的同一日,香港立法會上剛好有一項由何秀蘭議員提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動議,內容非常簡單,只是「促請政府盡快就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的平等機會及基本權利展開公眾諮詢」。這項動議雖然得到了直選議員組別絕大多數票的通過,但在那個代表性一直充滿爭議的「功能團體」分組中,卻得不到支持,議案因此而被否决。

所以,如果說今次的美國大選顯示出美國新保守主義在文化戰場上節節敗退,那麼它向「非西方世界」伸延的枝蔓卻方興未艾。建基在「恐同」、「反性」和以製造「道德恐慌」為特徵的基右(基督教右翼,編者按)型保守派社運,在沒有真正民主的香港更加是如魚得水。莫論同性婚姻,就連對平權立法僅要求開展諮詢工作的卑微訴求,都被「反同」陣線刻意地扼殺於萌芽狀態。

不是因為文化保守主義真的反映出這個嚮往自由的城市的主流民意,而是推動「反同運動」的基右團體,更緊密地依靠了建制力量,而民建聯則成為立法會內「反同」陣線的主力。民建聯和保守基督教會之間的結盟關係,可以追溯至 2007正副主席到訪「恩福堂」的一次聚會開始。自此,政治保守派與文化保守派加速融合,互為表裏。

事實上,港大民意硏究計劃最近做過一次全港性調查,有約莫七成的市民支持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不受歧視。這證明了在反對歧視的問題上,民意是有共識的。可是,過去 10年來一直領導「反同運動」的基右組織,例如明光社、性文化學會等,卻一直重覆着他們過去那套渲染「逆向歧視」、誇大「道德滑坡」的詭辯之術,把為「平權立法」這樣平常合理的要求,描繪成洪水猛獸。

不過,在離開他們那道封閉的教會門墻,走入公共討論的場合,這套訴諸非理性恐懼的說辭並不見得很有效。在立法會上,那些建制派議員們荒謬可笑的「反反歧視」論據,不但漏洞百出,論理粗疏,在公共場合,例如香港電台直播的「城市論壇」,「反同」群眾們那些不堪入耳的公然侮辱和「恐同」叫囂,就更是令人側目。

令人搖頭的是,處身於這些充滿男性沙文主義、封建主義、民粹主義「鬧爆文化」的場合,那幾位一向以道貌岸然的道德衛士姿態出現的基右團體領袖,卻鮮有闡明基督教義為何會與同志不應受歧視的目標相左,反而着意去向「非信徒」兜售一種「歧視無罪論」,嘲弄所有反歧視法。

按照他們的邏輯,但凡有反歧視法,都有滋長所謂「逆向歧視」的危險。但這種為廣泛不同的歧視意識和行為開脫的主張,是對開歷史倒車的行為。香港早就已經立法禁止「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以及「家庭崗位歧視」。這種做法或許會短暫贏來民粹式的掌聲,卻深遠地破壞着基督教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

不過,最令香港基督教會深陷危機的,並非他們在性問題爭議中對自己形象的差劣管理,而是那些模仿美國「巨型教會」(mega church)模式而建立的所謂龍頭教會牧者的言行。他們不時引經據典想令信眾相信,上帝的旨意是要人去順服掌權者,教會是維持建制,達成穩定和諧的力量。

但正是這種要急於親近政權、親近建制、使教會變成「河蟹」維穩機器的的言行,正急速地把香港基督教會推向對現狀日益不滿、因而追求改革進步的香港人的對立面去。他們似乎已忘記了中國在 20年代 (「五四」運動之後 )爆發了「非基運動」的教訓。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