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自民党大获全胜是因为民众支持自民党,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反对执政的民主党。即便如此,人们认为,安倍晋三以直率、自信的方式打破了许多日本领导人基于共识的官僚领导模式,这也会让许多选民和日本在该地区的安全合作伙伴感到满意。
北京方面不会赞同这个观点。日本国内有关日本不应再畏惧中国强硬姿态的呼声非常高。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安倍晋三是一个愿意与强大邻国相抗衡的领导人。
Yoshikazu Tsuno/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日本自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后,12月17日,即将上任的首相安倍晋三举行新闻发布会。
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的对抗和冲突由来已久。目前,双方因为日本控制的东海尖阁诸岛(即钓鱼岛——译注)再起争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意识到北京会将政治和战略问题与经济奖惩挂钩。
9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公开支持和鼓励了抵制日货和日企的行为,特别是汽车和电子产品。迫于压力,中国的旅行社取消或者推迟了赴日旅游项目,致使中国赴日旅客人数在10月减少了33%。丰田、本田、日产以及松下等日企报告称,数以千计的中国人举行的反日示威游行给企业运营和财产造成了损害。而在中国当局事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能举行示威游行,这是不可想象的。
2010年,中国就因同一争端问题将贸易作为战略或者政治手段对付日本,当时中国停止了对日的稀土出口。中国对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类似手段,最近的例子是,中国因为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即黄岩岛——译注)争端暂时停止从菲律宾进口香蕉,这危及到了20万菲律宾人的工作。
安倍晋三在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担任首相期间打破了采用温和方式处理中日争端的传统。他是现已失效的“四方倡议”(Quadrilateral Initiative)的幕后推手,这份由日本、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达成的战略伙伴框架协议为加强四大民主政体的战略合作和海军演习奠定了基础。在当时,一些地区国家仍然不加批判地接受中方自己提出的“中国崛起”说辞,因而达成该协议的时机并不成熟,有点太具挑衅性。安倍晋三还支持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他不怯于表明,这些提议都是为了压制中国的野心和行为,他很可能是第一个公开发表此类言论的现代亚洲领导人。
即使是在最近这次选举之前的一段时间中,安倍晋三也一直直言不讳,表示将实施更为积极的结盟战略,尤其要加强美日同盟关系。而且,和澳大利亚建立安全联盟也可能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安倍晋三还表示,日本的国防开支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超过1%,他将重新审视这一自我限制措施。甚至有迹象表明,安倍晋三将考虑用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两栖作战部队等大威力进攻型军事装备,来辅助其极强的防御作战能力。如果真是这样,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就需要被重新“诠释”了。
的确,安倍晋三的首要任务是逆转国内经济通货紧缩的迹象。但是很多人害怕中日关系出现恶化,这将会给两国间的贸易以及整个地区带来不确定的经济后果。但如果两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确实出现恶化,这或许也不能归因于安倍晋三政府更为强硬的姿态。毕竟,在2009年6月,中左翼民主党候选人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当选时,日本便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对华立场。鸠山由纪夫一贯对美国在冲绳的海军基地持反对态度,他表示,日本应该减少在日美同盟上花的力气,而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建设一个东亚专属经济和战略区上——而这需要更为紧密的中日战略关系来支撑。
北京的外交官对日本更为温和的立场表示欢迎。然而,从2010年起,中国就向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挑起争端,到处展示自己的力量,结果,整个地区都开始对中国自称的和平崛起产生质疑。
北京在东海以及南海争端上的强硬姿态很可能和鸠山由纪夫的温和立场无关。但是,当时东京的安抚立场肯定没能缓和北京的强硬行为,而且,就连即将卸任的中左翼政治家野田佳彦首相(Yoshihiko Noda)在此之后也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对华立场。
安倍晋三的立场可谓始终如一。他的想法是,中国不会向一个温顺的日本给出经济优惠政策,或对其做出战略让步。至少,一个更为强硬、坚定的姿态没什么坏处。而且说不准,这甚至可以让北京重新考虑其在东亚和东南亚展示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代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