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最近用頭版頭條抨擊學運青年陳為廷在立法院列席發言時對教育部長蔣偉寧「不禮貌」,讓人見識到主流媒體議程設置的强大威力,一時之間,也讓整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被導向究竟學生有沒有禮貌的問題。
還原事件現場,陳為廷確實是用了激烈但並非無憑據的「僞善」、「說謊」和「裝死」等字眼形容教育部長。有人期期以為不可,認為在國會殿堂上列席發言的學生不應無禮,但認為該生態度還好的也大有人在。刻意杯葛反媒體壟斷立法的國民黨立委藉機痛批學生不禮貌,擺出一副立委才有不禮貌的特權(相反地,學生必須有禮貌)的姿態,張大春和李家同等知名人士在媒體刻意引導下也對學生的態度有所批評,而文化部長龍應台則期許學生除了「有勇」之外,更需要「有謀」。
陳為廷就讀的台灣清華大學在第一時間迅速代表該校師生公開致歉,旋即引發該校上百位教授表示異議,不認同「被代表」道歉。該校師生更到已故校長梅貽琦墓前祭悼「清大精神已死」。陳為廷也在事發數日後公開向因為他的「不禮貌」而感到受傷害的人道歉,但也堅定呼籲各界回歸正題,並希望教育部長和清大校長能够支持學生的反媒體壟斷的訴求。至此,禮貌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仍然很值得各界省思。
首先,《聯合報》作為一家莊重與專業的報紙,以頭版頭條加上二版多條新聞及評論批評學生不禮貌,顯然不符合比例原則,也反映該報正派但某種不合時宜的文化保守心態。這不是說禮貌問題不應該被報道或評論,而是該報打壓和規訓學生的保守心態可議,其道德獵巫的口徑和作為並不可取,而且明顯是為了順便修理民進黨立委(陳為廷以社會人士身分列席立法院發言,乃是應部分民進黨立委的邀請)。
其次,《聯合報》設置的禮貌問題可能是個僞命題。立法院從來不缺爆粗口、指着官員鼻子大罵的立法委員,國民黨立委從來沒有更為溫良恭儉讓,何以用近乎「三好學生」的標準來責求這些學生?
陳為廷不只是學生,更是一介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難道面對官員時應該言必稱「尊敬的教育部長」?况且,台灣社會向來是禮貌太多,而不是禮貌太少,理想性與純潔度高的青年學生並未口不擇言,不過是精準地說出了「國王沒有穿衣服」,而其對教育部長的批評都是有憑有據,並非無的放矢。
更重要的是,當青年學生奮起反媒體壟斷,發動一波波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時刻,這些要求被尊敬的「大人」在哪裏?當大人們要求青年學生有禮貌的時候,曾經反求諸己,向這些「孩子」示範怎麽參與公共事務,怎麽關注新聞與言論自由,怎麽做好一個公民的角色嗎?
在陳為廷這些反媒體壟斷運動學生的身上,我一點都不擔心禮貌問題,反而為他們的勇氣和理想信念而感到欣喜。在大人們要求學生有禮貌的同時,這些學生反向教育了大人們怎麽做一個不卑不亢的公民。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這場風波的表現也還算可取。在學生的發言與立委施壓下,蔣偉寧在國會先為發函各大學「關心」學運青年的突兀舉動致歉,進而要求各大學檢討是否還存在不合時宜的限制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校規。
無論如何,禮貌風波只是個插曲,台灣社會應該回歸學運青年訴求的正題,也就是回到媒體壟斷的問題上來,以免模糊焦點,甚至是倒果為因。如果大人們能够嚴肅面對台灣日趨嚴重的媒體壟斷問題,這些學運青年其實大可不必冒着「無禮」的指責,也不必挺身對抗媒體巨獸,憑着熱血青春卯上財團、媒體和權力。
陳為廷這個世代的青年過去被主流媒體貼上「草莓族」的標籤。但他們如今用行動證明主流媒體錯了。他們不僅不是扛不起社會責任、缺乏抗壓性和使命感的草莓族,反而是有自省力和行動力的世代正義的化身。過分苛責他們的「無禮」,正好突顯這個社會的「無理」:畢竟,當青年失業率衝高,青年貧窮問題惡化,而且思想和言論自由正受到財團媒體壟斷而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誰還應該無理的繼續糾纏於無關宏旨的禮貌問題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