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阎连科在北京生活多年,乡音不改,就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在电话里描述他对被提名参选2013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感受。
感受很简单:获提名首先表明作品有更多读者,有更多人喜欢;这比最后拿没拿到奖更重要;是否第一个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的华裔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中文写作的中国作家在国际上被更多人知道、阅读。
布克国际文学奖是英国最重要的年度布克文学奖(Man Booker Prize)的延伸,每两年颁发一次。今年的10名入围作家名单24日在印度拉贾斯坦举行的斋浦尔文学节开幕当天宣布。
评委主宰
这个奖的候选名单由评委从英国以外的各国作家中甄选、提名;奖金60,000英镑;获奖作家可以指定自己作品的一名翻译获得15,000英镑的翻译奖。
评选过程不包括出版商或经纪代理的推荐,而评委基于自己的阅读和评判选择提名作家。
布克奖官网上解释说,提名不是根据哪一部具体作品,而是看一名作家的作品整体情况。
今年的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从原来的三人扩大到五人,其中包括《千年敬祈》和《漂泊者》作者、旅美华人作家李翊云。
该奖发言人说,今年提名名单“令人意外”,入围的10位作家来自九个不同国家,作品涉猎题材极为广泛,主要原因之一是评委人数增加,较年轻,且阅读取向更偏重“现代手法”而不是传统的叙述。
“精神真实”
阎连科把自己归类为“反叛”型作家。首先是反叛自己,创作过程中不断反叛自己;再有就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中他感到要反叛的东西。
有评论员称他的作品往往有“一剑封喉”之效,用文学手法直切“精神真实”、现实的本质。
他周五(1月25日)中午从朋友处听说自己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又听说是因为《受活》而得到提名。
2004年的《受活》英译本名为 Lenin’s Kisses(列宁之吻),情节大致是说一个叫受活庄的村子,村民全部残疾且视健全者为另类;主人公柳县长想出购买列宁遗体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期间发现了受活庄,带领村民组建绝术团外出走世界,红遍方圆百里。
这部作品改变了阎连科的人生轨迹;小说出版后被令回地方,遂转业成北京专业作家。这部小说是他非常钟爱的作品之一。
阎连科作品在海外比较知名的还有《丁庄梦》等。
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县的原军队作家阎连科1978年入伍,同年开始写作,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4年成为北京作协专业作家;他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曾多次获奖,包括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
“幸运”
与不少中国小说作家相比,阎连科认为自己的作品较多被翻译到海外,从创作角度来说“很幸运”。
他透露说,近些年来他的作品一般是先在法国出版,每年一本,大约已有七、八本;然后再被翻译成英文在其他地区出版。
去年,他的《四书》在法国出版,英译本稍后将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出版。
“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在中国出,”他说。
最新作品《炸裂志》已经完稿,情节大致是描述中国一个静谧小村如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变成京津沪之类大都市,“但还不知道今年能否在中国面世”。
“埋头拉车”
用中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在国际文坛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读者所认识、接受和喜爱,这对中国文学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阎连科说,至少对他个人的写作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属于“埋头拉车,不看方向”的人,写自己认为想写、该写的东西,而不会跟着某个风向标决定题材和手法。
换而言之,如果他的创作激情被中国现实中的国际元素激发,那么你可以预计他的作品中增加了“国际色彩、国际角度”,但根子将始终扎在中国的土壤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