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6120529

本届人大标志着胡温作为最高领导人任期的终结。《法兰克福汇报》记者从北京发来一篇报道,对温家宝两届、10年的总理任期作了一番评价,称他是德国的朋友,政绩不少,但在任期末段形象严重受损。

(德国之声中文网)温家宝曾希望能以“人民的总理”之声誉留名青史。随着《纽约时报》去年年底前关于温总理家属聚敛巨额财富的揭露性报道问世,温家宝孜孜以求的“勤政清廉”形象遭受重创。3月4日一期的《法兰克福汇报》写道:

“当温家宝以60岁的年龄接任总理一职时,很多人希望,这位谙熟经济事务的专家能为改革大声疾呼。然而,他没有继续前任朱镕基启动的经济改革。在他任职期间,中国经济虽继续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第二大国民经济实体,但他未能纠正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国有经济扩大、地区发展落差和贫富悬殊增加、农田剥夺行为继续,数百万农民失去土地,企业家和干部们经由土地买卖和房地产投机以前所未见的暴利方式致富。土地和水的毒化、空气的污染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温家宝是党首胡锦涛的最高领导层中唯一一个敢于提出政治改革的人。他曾间接表示,他可以想象,在中国,可以把村一级的选举制度提升至县和地区一级,可以允许有更多民主。他也是将民主和自由称为普世价值的唯一最高级别官员。他的理论是,民主和自由不仅是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就,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温家宝在其10年任期中没有做出过努力,让设想成为现实。他是被党首胡锦涛和政治局其他同僚们束缚了手脚呢,还是象他的传记作者余杰所描写的那样,是‘中国影帝?’

“鉴于中国共产党惯于保密,关于温家宝到底是不能还是不愿成为改革家这个疑问,或许将来才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过,根据网上有意为之的或纯属偶然的爆料信息,温家宝和胡锦涛同‘太子党’和前党首江泽民曾有艰难的交手。江在退居二线后,依然干预许多重要人士决定。”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温家宝被认为是德国的朋友:

“在一次访问德国前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温家宝未引用马克思,而是康德。他以多次访问和友好姿态培育着与柏林的关系。他对德国的好感不仅反映了极佳的双边经济关系,而且也可能是因为他对联邦总理(默克尔)相当尊敬。他同这位女总理可以做坦率的交谈。不过,在交谈中,也显示出,他受制于旧有的定规。”

“无需担心‘孔子学院’”

《新苏黎世报》刊登一篇对汉学家拉克纳(Michael Lackner)的采访,谈及不少西方人对意图显示中国“软实力”的“孔子学院”的忧虑。拉克纳教授强调,“孔子学院”并不能改变汉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性质:

“不应过高估计孔子学院的影响力,‘软实力’在中国学者中也是一个引发激烈争议的概念。孔子学院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汉学专业的敌意收购,而最多是一种虽小但有意义的补充。数十年来,西方汉学界受惠于台湾蒋经国基金会的慷慨资助(蒋经国也不一定代表了民主原则),而台湾并没有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和教学产生过值得一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