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香港熱議由一位法律學者戴耀廷教授所提出來的「佔領中環」構想。這構想的目的是要透過一次有高度組織的「公民抗命」,逼使政府推出 2017年真正符合普選標準的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一向屬於「溫和派」的論政學者,以及公民黨和民主黨都相繼表態支持。抱懷疑態度的意見領袖,反建議以全港為單一選區的「超級議員」、民主黨何俊仁首先辭職,以觸發「補選」來作「變相公投」。何俊仁也聲稱「現在已是決戰時刻」,「辭職是微不足道」。所以,雖然計劃仍未到具體落實的階段,但已「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事實上,對香港人來說,公民抗命並非什麽石破天驚的建議,只是這次的計劃的思慮比較周詳,而且是由一貫立場溫和低調的學者提出。在目前香港政治低氣壓底下,它適時地為民主運動提振了士氣。

近兩三年以來,「泛民」陣營內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嚴重分裂,無止盡的互相攻擊,互不信任的懷疑主義不斷蔓延,客觀上已對民主運動造成破壞。社會上冷漠、猜忌和走偏鋒的風氣正日漸滋長,民主運動陷入了「犬儒—躁動—更犬儒」的惡性循環的困局。在形勢繼續惡化前,如果還沒有提出一種溫柔而沉實,堅定而不退縮的「非暴力抗爭」主張,香港就只會在鷸蚌相爭之中,讓建制漁人得利。

戴耀廷解釋佔領中環的構想,認為重點不在癱瘓中環,而在參與者願意承擔罪責所帶來道德感召。筆者認為,這項見解十分正確。不過,其意義也許不在於這些行動激發出來的道德感召,會保證在爭取當政者讓步時十分有力,而是在於「承諾」、「責任」,以及促成人們作出這些「委身」的決定所必需的「對話」、「聆聽」、「說服」﹑「慎思」、「辯論」等等。因為,這些東西正是修補或者重建香港正在日漸崩壞的「公民社會」團結所最必需的元素。

事實上,香港人在過去十年,錯失了兩次在政治生活中實現真正公民社會團結的契機。第一次是 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在「民氣」絕頂旺盛的情況下,並沒有接續以一些其實可以很溫和但亦堅定的方式 (例如「百萬人聯署」)爭取立即落雙普選,展示香港人的團結。當其時,人人都開口讚頌香港人「和平理性有秩序地」展現了公民社會的自發性。但實質上,對於如何從「自發性」落實公民社會持久的團結,和展現對民主訴求的執著,其實毫無頭緒。於是乎,董建華下台後,「七一」所象徵的「公民社會興起」便日益空洞,每年節慶般的遊行便迷失在「多元」的假像背後。

第二次香港公民社會錯失其團結的機會,是 2009年失敗的「五區公投」運動。「泛民」黨派缺乏互信,也沒有展現足夠的政治技巧,領導公民們進行有效有誠意的民主討論,在差異中尋求共識,為共同目標作出負責任的決定。這既是泛民領導無方、心胸淺窄所致,但也正好暴露了公民社會低沉苟且,對政治議題有心無力、坐以待斃的實況。

事實上,公民社會是抵擋國家權力的最重要防線。但它的組成,不是純粹的尋利者,也不是頭戴光環的英雄,而是有公共責任感、承擔感和執持公共理性、參與公共討論、守護公民道德的具有公民自覺的人。只有具備了上述這些超越了自利目標的公民,才會對公共生活作出犧牲和承擔,相互尊重每個公民的權利和尊嚴,而不會單純視「他人」為工具。

然而,沒有經過運動歷練的「私人」,就只能抽象地肯定公民社會的價值。只有在公共生活經過危機的挑戰,人們才會真正珍重支撐良好公共生活所需的對話能力、聆聽能力,反思能力和責任感。不同於那些基於族群、膚色、宗教、利益、國家權力等的團結,公民社會的團結是建基於平等對話而達成的。它的根底是自由主義,但它堅固而強韌。

香港人過去所擁抱的自由是贈予而來的,香港人的自由主義價值是淺層而不耐衝擊的。或者只有透過諸如「佔領中環」的運動,香港人的自由主義公民主體性方會真正站穩。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