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的雲》中的洋一,在家道中落後正好要肩負起挑起大樑的責任

 

文 /湯禎兆

香港觀眾從來對木下惠介都不陌生:香港國際電影節曾於 2005年舉辦「木下惠介回顧展」,放映他 18齣電影;而香港藝術中心1994年的「日本戰後人道主義大師──木下惠介」也曾上映 14齣作品,總數已逾木下總產量一半。當然,大師回顧一向也不嫌多,去年 8月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也特別推出兩部木下「新」片:《肖像》(1948) 與《小姐乾杯!》(1949),性質和今次「木下惠介四顆遺珠」的專題大同小異,均屬一些未曾在香港放映的木下作品,希望可以讓本地影迷盡量對大師有整體全方位的認識。

重省定位的陷阱

今次木下遺珠展,其實也拜導演冥壽所賜,因為 2012年是木下誕生百年祭,所以日本國內也紛紛舉行大大小小木下惠介祭。最重要的首推去年年底由第十三屆 TOKYO FILMeX策劃的「木下惠介生誕 100年祭」,一共上映 24齣作品,當中 19齣有英語字幕,而香港選取的正是其中 4齣,柏林影展也有大致相若的安排。

今時今日的大師回顧,上映作品通常離不開三項焦點:一是把已有的拷貝配上英語供海外放映,就如今次四顆遺珠的安排;二是修復經典式的放映,把一些已破損及殘舊了的拷貝修妥面世;三是發掘到滄海遺珠,找到未曾公映的散佚之作。

三者的珍貴價值當然有遞升傾向,但目的及作用卻大致同一,都是為公眾提供重新審視大師地位的反思契機。事實上,木下重省工程在日本國內早已展開,已故日本女影評人石原郁子在《異才的人木下惠介——以弱男之美為中心》中,早已為木下惠介重新定位:一般而言,日本影壇往往以黑澤明擅長呈現男性之美,與木下惠介精於捕捉女性光華作對比論述,但石原卻把木下詮釋為男同志先鋒祖師爺。她更斷言《惜春鳥》(1959)是日本第一齣表現男同性戀的電影。

當然,語不驚人死不休與重審反思,往往屬一體兩面。而且再細察下來,我們不難發現今時今日所謂的重省定位,大多是以眼前的審美眼光及觀念,來置於過去的作品加以強作解人。嚴格而言,與其說木下是男同志的先鋒,不如把石原定性為腐女子影評派掌門人更準確。對日本流行文化稍有認識的,都知道腐女子的特性

是可以從任何男性角色身上自由發揮聯想乃至妄想,從而肯定背後強烈的色慾氣息,與現實中同志身分真偽完全無涉,而成為一種自我圓足的審美趣味(《跳躍大搜查線》中青島刑警與室井廳長便常被惡搞)。如果要為木下扣上男同志先鋒的帽子,那麼今次上映的《黃昏的雲》(1956),同樣有主角少年與級友手牽手漫步的片段,兩人甚至並坐於橋邊悠閒地晃蕩雙腳,有心人自然可視之為禁色味濃的鏡頭。此外,《小姐乾杯!》有佐野周二及佐田啟二的兄弟擁抱跳舞場面;而《海之花火》(1951)有更露骨的 27歲男性(三國連太郎飾)對16歲孤兒美少年(石濱朗飾)的傾慕表白:一句「可否讓我成為你的哥哥?」大抵早已足夠令有懷抱的評論人寫成萬言出櫃書。此所以拷貝的重修固然有助擴闊大家對大師的認識,但重省定位很多時候同樣需要具備識力與洞見。無論如何,把男性之間的友情、兄弟情乃至師弟情等,一概籠統置於男同志愛門檻下,也不過為趨奇騖新的手段,把腐女子的主觀口味幻化成客觀上的評論妄想而已。主題先行式的影評,即使今日香港也比比皆是,甚至可成為大獎金主——要重省反思切忌浮躁急斷,我相信不論對作者還是整個文化界均屬不二法門。

《婚約指環》有田中絹代及三船敏郎壓陣, 是追星族的首選

《歡呼之町》借國策片來言他, 今時今日別有對照意義——
我們只看到日本政府的強硬反華態度, 其實民間聲音較難於媒體得知。

 

四顆遺珠

今次上映的四顆木下遺珠,我建議從兩個角度去欣賞其中三作。首先,《歡呼之町》(1944)及《死鬥的傳說》(1963)可歸為一組,因為兩者均涉及遷徙搬移的背景,然而卻帶出日本地元(本土)背景的文化二極性。前者是陣前易帥木下頂替大庭秀雄導演的國策片,講述戰時東京因受轟炸威脅,結果街頭小巷的居民被迫遷到鄉間,不少住戶死守流連的故事。雖說是國策片,但木下成功捕捉到公私之間的微妙張力,導演不忘加插「為了國家……」之類的對白給角色道出,然而人物整體均全無勇邁氣息。彼此同樣欲言又止,臉上掛的頂多是苦澀微笑,呈現出來的地元人情及街角風景,清楚凌駕於國家權力大論述之上。

反而言之,《死鬥的傳說》卻是太平洋戰爭中北海道遷徙物語。因戰禍避居鄉間的一家,女兒(岩下志麻飾)被村長兒子(菅原文太飾)看上,後者求親不遂後便不斷找碴。女兒兄長(加藤剛飾)因在戰時看過村長兒子的殘虐行為,更堅決反對婚事,終於以互相殺害的悲劇收場。我想指出的是木下對地元關係的了解,其實一直保持清醒:雖然反戰立場如一(前者街坊的不願遷徙與後者村長兒子的沙場狂態),但凝視人性絕無簡化的意圖。留戀街角人情可屬溫柔頌歌,與此同時亦可成為冥頑不靈的殘虐勢力,足以教人瘋癲至血洗鄉郊。兩片並置而看,才能明白木下觀測的深邃。

四顆遺珠中,《黃昏的雲》於日本評價最高。此片之前,木下已完成一系列以女性為主角的代表作如《卡門歸鄉》(1952)、《天真的卡門》(1952)、《二十四隻眼睛》(1954)及《女子學園》(1954)等,已基本奠定他作為女性導演的巨匠地位。《黃昏的雲》則把久我美子飾的姐姐作為先前一系列女性自由解放的象徵延伸,結果卻逆向成為任性刁蠻時尚公主。主角弟弟洋一(田中晉二飾)正是飽受家道中落、男女角色易位的打撃後,要跌跌碰碰放棄理想重新肩負家庭重擔上路的新一代。佐藤忠男認為電影表現了日本庶民自主覺醒的歷史,明白到家無可恃,長輩不成器,便只可以自主成長以易位供養打點一切。於我而言,那根本就是明顯不過的敗戰隱喻。

四顆遺珠是頭盤還是甜品,視乎各自的木下惠介觀影史。然而在同一電影院內,我們還是可以作小小的時空挪移,與導演交個朋友。

木下惠介(1912-1998)

日本著名抒情派導演,與黑澤明、小林正樹、市川昆並稱為「四騎士」。1943年第一部影片《熱鬧的碼頭》一舉成功,與黑澤明一起贏得該年新人導演獎。戰後初期拍攝的《大曾根家的早晨》(1946),是日本戰後第一部反戰影片,被譽為「日本電影的早晨」。躋身松竹電影公司一流導演的行列,成為松竹電影黄金時代旗手。木下惠介善於喜劇的創作,但他的重要作品多為反映日本政治、社會等問題的悲劇片。1954年自編自導的《二十四隻眼睛》是他代表作之一,獲獎纍纍。木下的特質是創新,不論演法還是攝影技術,都一直實驗,各項手法卓然成家。一生拍攝 49部電影,千變萬化,堪稱全才。

第 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木下惠介的四顆遺珠
《歡呼之町》      3月29日, 9:00 p.m.
《婚約指環》      3月30日, 9:00 p.m.
《黃昏的雲》      3月31日, 9:00 p.m.
《死鬥的傳說》  4月  1日, 9:00 p.m.
地址 香港大會堂劇院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