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出《信息图大爆炸——2013年两会报道观察》一文后,收到了不少有创见的回复。有意思的是,有好几位朋友都在回复中提到了一个核心词:“钱”。这的确是一个剖析当下媒体创新的一个重要视角。
曾在地方都市报尝试过信息图的@似水流年 就认为:绩效考评、薪酬体系是对创新的巨大阻碍。他说:
“不弄、弄不好信息图,不只是观念和操作时间问题,在我看来是传统媒体的机制问题:考评绩效机制的不给力。这块我不专业,我不是美编,但我有尝试的经验,大多数情况下尝试失败。
EG365的信息图多数情况下不是独家使用,而是通过图库CFP和IC外卖,这样下来,创作者和分销商一般能获得较满意收益。
但是,因为没有好的考评机制,都市报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我们此前引入了这类人才,其实效果蛮好,但每个月累到吐血,10几20幅制图,收入却5000左右每月(年终奖什么的另算),后来就走了。我不觉得这类人才没有,但传统媒体的考核机制大大落后了。它做不到eg365那样统计销售量,也很难做到门户网站那样根据点击率考核。
钱江晚报去年推出了信息图新版面,都市时报也有,好坏我不评论,但他们内部考评机制是因此做了调整和改革的。
我坚持一点:考核机制或者说薪酬机制,已成为国内都市报在信息制图方面的最大障碍。”
虽然我本人并不认为考评体系是“最大”障碍(我还是更看重观念意识、人才储备),但这位朋友的确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报社能否提供支持创新的考评制度和薪酬体系。如果制作一个复杂的信息图版面和制作一个普通的文字版面拿到的编辑费相差无几,最初的热情的确很快就会淡下去。
从这位朋友介绍的情况来看,很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确实正在发生。
那么,一些报社为何难以建立起鼓励信息图制作与创新的薪酬体系?除了报社内部的管理问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是:报社难以估算信息图带来的收益——编辑记者在个人层面要考虑做信息图是否划算,报社层面也在打算盘,考虑是否值得加大投入。
《南方都市报》编辑邓江波说:“关于纸媒热情投入信息可视化大潮, 我感触最深的还有成本、性价比的问题。以南都为例,自去年以来就涌现出许多静态数图版面,水平有高有低,但共同特点是制作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传播效果——至少从网络来看——难与成本相称。”
我在“大爆炸”一文中也提到,纸媒制作的信息图在互联网上传播效果普遍很差。(不过我还是认为,这并不说明大家不爱看这些信息图,只能说明纸媒的信息图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网络传播方式——直接把报纸版面图扔到微博上,注定不可能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对“性价比”的忧虑确实是各家媒体需要面对的问题。这玩意儿,真的值得下本钱吗?
我的看法是:如果有了好的设想,那就下吧!
正如我的师妹、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读研的吕妍所说的:NYT在亏损,NPR在亏损,但它们却都在不断扩大互动新闻团队,结合CS、统计和动作捕捉做大量创新,这是在为未来投资。
“为未来投资”——这几个字可谓击中了媒体创新的核心。在这样一个媒体剧烈变革的年代,你可以小心翼翼地计算投入和产出,但是不要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束缚了手脚。和任何事业的创新一样,媒体创新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它是最具性价比的一件事情。
◆
本文首发于方可成的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 The News Lab”。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
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newslab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