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其它人是如何感受的,比如,当一个孩子的玩具破了,或者被其它小孩抢走了。当孩子对其它人有友善的举动时,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的心理学家Marjorie Taylor建议,说“你那样做非常友善”或者“做那么好心的事情你很友善”之类的话,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很好的同情心。”
我的孙子Chasen在参加优等生的公车旅行的时候,有个男同学晕车吐了。其它的同学全都离他远远的,窃窃私语着“真恶心”这样的话。Chasen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还好吧?”事后,他们的老师表扬了Chasen,因为他对于不舒服的同学表示了关心。老师当然表扬得对,作为奶奶,我深感自豪。同情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知道他人的感受,并且对此做出反应,这样的能力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如果没有同情心,人们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会顾及他人的状况和感受。同情心的缺失会滋生出反社会行为,冷血的谋杀,甚至屠杀。
同情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在其它种族的生物里也有存在——如Jeffrey Moussaieff Masson 和 Susan McCarthy在《大象哭了》(‘When ElephantsWeep’,Delacorte Press, 1995)里所说的,成年大象会去救陷在泥潭里的小犀牛,而不顾犀牛妈妈的攻击。
同情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比如说,幼儿会把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毯子拿给另一个受伤的或者不开心的小朋友。一些专家认为,婴儿听到其它宝宝哭的时候,也会哭或者哇哇乱叫,这就是同情心的最初表现。
由于大脑的神经连接不一样,孩子们所具有的同情心能力是不一样。患有诸如自闭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是不具有任何或者只有一部分同情心的,因为在那样的病症里,人的心理关注的只是自身。
但是对其它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同情心是被引导还是被抑制,成长环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健康的自尊对于同情心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任何可以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都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别人的感受,并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
早早开始
如果想让孩子和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他们自己就首先得有安全感,并且“和另一个人有安全的依恋关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一位心理学家Carolyn Zahn-Waxler说。如果婴幼儿自己的痛苦被忽视、鄙视,或者甚至被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信任他们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感。
Nancy Eisenberg,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赞成这样的观点。她在一次访谈中说,“如果孩子需要超越他们自己去关心其它人,那么他们需要和他们的父母或者照顾者有一种积极的、充滿关爱的关系。”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儿科学临床教授Stanley I. Greenspan在他的书《棒孩子》(‘Great Kids’, Da Caoo, 2007)中写道:“同情心源自于被同情。”书中还说,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去认识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的情感。通过区分和命名自身不同的情感,孩子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说,当孩子弄不好他的玩具车,把车扔到房间的另一头时,他的照顾者就可以说这样的话:“你觉得不开心,因为玩具车没按它应该活动的样子活动。你不喜欢它坏掉了的样子。”
Zahn-Waxler博士说,给孩子订规矩应该是“可以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冷静下来,而不是更加焦躁”。她建议家长们保持冷静:“你自己的情绪越激动,孩子就更可能激动。打孩子或者对着孩子大叫,会让孩子忿怒或者恐惧,从而影响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的培养。”
Eisenberg博士强调,除了要避免体罚,孩子做错了事情,“决不要威胁他不被爱了”。
照顾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其它人是如何感受的,比如,当一个孩子的玩具破了,或者被其它小孩抢走了。当孩子对其它人有友善的举动时,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的心理学家Marjorie Taylor建议,说“你那样做非常友善”或者“做那么好心的事情你很友善”之类的话,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很好的同情心。
专家们说,很小的孩子就应该知道他们的行为对其他人会有什么影响。成人应该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有些行为是伤害人的,有些行为是帮助人的,当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怎么去弥补。
Taylor博士说,“要解释得非常详尽清楚,因为孩子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自己得出结论。”她还说,看书并且讲讲故事中的人(或者动物)有什么感受,以及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例如Marilyn Sadler写的书《P.J.被宠坏了的小兔子》(‘P.J.the Spoiled Bunny’ Random House, 1986)就能帮助孩子理解自私、固执、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会有一些什么后果。在故事里,P.J.慢慢知道,换种行为方式可以和他们的朋友们玩得更开心。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Greenspan博士推荐像《杀一只仿声鸟》(‘To Kill a Mockingbird’)和《安妮•法兰克的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这样的书。甚至电视上关于自然灾难的报道都有利于孩子同情心的培养——让孩子去想像,对于被地震或海啸摧毁了一切的人们来说,生活是什么样的。
早期开始培养同情心是最好不过了,不过专家们说,晚一点也来得及,甚至比如,情感需要在孤儿院里被忽视的孩子们。要想抚平创伤需要养父母们额外多的努力,以及无条件的爱。
树立榜样
家长和老师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有同情心的行为。古语说“做我所做的”,这对于引导孩子的同情心非常重要。
Zahn-Waler博士说,父母需要为无私、热情、关爱树立榜样。孩子需要看到你这样在做,并且你也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如果家长能对于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并且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尤其是当事情与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时,这样的行为有助孩子理解情绪,超越自身,怀着同情心对待他人。
在学校里,能引导同情心的老师是能够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的人。最好的老师是本身就热情的,温柔亲切的,并且在纠正不良行为能保持冷静,而不是惩罚性的。
(本文选自译言网。译者章潇怡。作者 Jane E. Brody,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科学和营养学作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