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_易小荷北京报道

微博让我更了解了中国

南都周刊:这几年的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使用之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李开复:我觉得自己通过它们了解了中国。过去,我对中国互联网科技可能懂得比较多,但对真实的中国的了解是相对肤浅的,尤其是一些社会现象,因为传统媒体能写的有限,而且我一直不是一个很喜欢读报读杂志的人,电视我从来不打开的,我的朋友当时也大都是科技圈的,大家谈论的也大都是谷歌百度什么的,不会谈到社会现象,至少不跟我谈。所以我是通过微博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了解到大家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南都周刊:潘石屹在微博上说过他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他的原则是“不问政治”,很多大V可能会给自己立一个类似这样的原则,你自己有底线设置吗?

李开复:我的原则就是“说我想说的,说我该说的,说大家想听的”。三者都成立的时候,我是不会不发声的,但是如果只有一两个成立,我也不愿意造成冲突和麻烦。我认为社交媒体是可以很温和、客观、正面、理性地去引导社会,我深信这一点,我在社交媒体的参与上也会继续这样一个理念。

我清楚我想描述什么,也会用合适的方法去描述。这过程中我会避免碰到底线。每个人的底线是不一样,我最大的问题是粉丝太多了,底线不断在收缩,缩到一个程度可能就不能再发微博了。

南都周刊:有人说,看了《新闻联播》觉得人人那么的幸福,看了微博就觉得中国会有革命。你怎么看微博的作用?

李开复:我觉得不会革命啦。微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微博、微信还有手机,都不过是新的机会。整个新媒体也正在混乱创新的过程中,未来会整合成什么样并不清楚。为什么今天最棒的新闻记者不是粉丝最多的?理论上应该是啊,那可能就是一个过渡。

李开复 南都周刊:你觉得现在社交媒体处于哪一个阶段?

李开复:我觉得其实刚开始,已经崛起了,但是未来机会和变革更多。中国去年才2亿台智能手机,今年就会有5亿台,明年就可能有9亿台,基本是人手一机了。阅读的设备未来就转移到手机上了。所以如果任何内容制造者不去考虑这一点的话,是会非常危险的。

南都周刊:社交媒体对你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李开复:还是让我能够参与发表有价值的内容,正面影响一批人,发挥出温和正面的声音,让我的关注者愿意收听阅读,并且从中得到正能量。我觉得这比我去大学讲座或者写一本书更有用。

南都周刊: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趋势?

李开复:传统媒体时代,编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必须要做一份适合几十万人读的东西出来,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做到让几十万人都愿意读的内容。为什么微博能够崛起,就是因为每人看到的微博都不一样。

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内容爆炸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未来用户需要的是智能化和个性化,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看到更多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可以用碎片时间阅读。

要做到这个目标,以后各类媒体,都会用大数据进行更精确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整合。比如,未来的媒体系统会根据你多年累积的使用习惯、撰写内容、关注内容、朋友圈等信息,来精确地判断你喜欢什么内容,谁写的内容。未来,人工编辑的功能会越来越削弱。

名人名言≠心灵鸡汤

南都周刊:粉丝多会有两面,比如可能对你就会有两边倒的意见,你怎么看?

李开复:其实任何名人都这样,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等都如此。人们总喜欢讨论别人的事情,只要是理性客观、发自内心的,那就想说什么就说吧。当然还有一些五毛什么的我们就不讨论了。我尊敬那些就事论事的人来跟我探讨说我的观点或者做法他不同意。这种东西我会细腻地去理解。但是那些人身攻击的话,人生苦短,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上面呢?

南都周刊:现在社会上对你相对负面的评价,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说你在利用这个平台打造导师的身份,还有个是说你喜欢用一些“心灵鸡汤”。

李开复:你看我的微博就会发现,那个(心灵鸡汤)的比例其实很小,几乎没有。另外,我对成功学的看法是非常否定的。写成功学的人大部分自己并没有成功,这样的人会严重误导别人。

我曾经发了三次这样的微博,但是大家好像都听不进去。我从《最最好的自己》、《追随你的心》一直到《世界因你不同》,里面绝对没有说每个人都要像我或者某一个成功人士一样。

我的微博里可能会发一些乔布斯或者爱因斯坦说的话,但是你会很明显地看到,这些都是鼓励一个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说你想成功就应该勤奋努力或者成功的一二三秘诀之类。只有相对有操作性,而且可以领悟新事物的,我才会发。如果把任何一条名言都归纳成心灵鸡汤是相当不正确的,有些话其实说了基本是废话,有些是错话,这两种基本是不能说的,但有些名人名言可以让你领悟到新事物或者对你的前程有指导性,这两种我还会不断地发,你要把它叫做鸡汤,那是你自己的决定。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偶像崇拜等于导师,等于心灵鸡汤等于成功学,我认为这是一个过分的简化,成功学就是找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去学任何的“学”。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塑造成另外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都不一样。任何一个人,你把他当成老师是OK的,但是所谓的导师就过分听从了。

温和的变革

南都周刊:你理想中,中国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开复:我希望每年都能看到更加开放的进步。开放到什么程度,速度多快,这个可能会有争议。

我说每年看到进步,来自很多地方。经济啊娱乐啊媒体啊,都可以想象的。我很难描述什么是合理的,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其实前一阵有一个微博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富裕了这么多,理应很happy的,其他方面只要看到进步和希望就好了。中国人是很有韧性和耐心的,并不需要明天就改变一切,这也不实际。我会跟那些天真希望中国发生剧烈改变的人说,不要只看一年两年的时间,要看五年十年,看看中国各方面有没有在进步,如果能看到进步的话,就要相信中国既然有五千年的历史,他们只要看到进步,日子就很好,不要把美国的那种立即看到革命的思维灌输到中国上。

南都周刊:最近关于朱令的事情在微博上很热闹,你觉得这算不算是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提高呢?

李开复:我觉得是几件事情的结合。一是对有关部门的不信任,还有回应速度太慢,而且回应比较无力。我们看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真是假是大是小,一般两天以后人们就忘了,而且微博的记忆力也是非常短暂的。但这件事情能够持续这么久,一定有它的原因。或许你并没有隐藏什么,但是别人就容易这样认为。有了社交媒体以后,凡事都应该坦诚、质疑,有所回答。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样好的愿望变成了必要条件,做不到就会失信。所以无论这个事件是对是错是真是假,社交媒体的灭火方式基本只有两种:直面质疑并提出有力的事实回答,第二是冷却处理。

南都周刊:之前还有一件事,关于《非你莫属》,当时你发起抵制后,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说李开复管闲事了。

李开复:这个事情其实是很多留法学生经过各种渠道找到我,说这是对留学生的侮辱,不合适,希望有人能帮他们说说话。那个节目也确实有失误,包括晕倒事件,对学位的错误理解等。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其实现在回头看,应该不需要发那么多微博的。对方的策略是发动一批人来谩骂,我觉得那你要来PK那就来吧,结果就变成了一个大争论。最终结果还是OK的,节目做了整改,对留学生道歉了。我觉得这就可以了。

南都周刊:像你这种大V,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找你希望能发声,你怎么甄别?

李开复:我不是一个申冤的渠道。很多事件我都无法甄别真伪,但是一个电视节目,一句发文,一个证书的事情是很快可以甄别的。我也有朋友,可以会专门去咨询。如果我要为某一个事件发声比较多的话,可能也要考虑会不会有一个对社会正面影响过程。我觉得这件事情散播的是,老板和员工都是人,都是应该平等对待的。这样一个理念是我觉得要传播的。

(记者王宏宇,实习记者刘梦、赵旸旸、李爽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