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漫画,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本文来自微信公号:jiuwenpinglun(旧闻评论),作者新浪微博:@宋志标】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或者说,我想了很久,都没能明白。在评论文章中,存在着大量的赘言,我把它们叫做“冗余”。它们表面上也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并且伪装的很好,一般瞧不出破绽。它们的存在基于升高了的某些东西,就好像血液中高出的胆固醇。
这些言论的冗余,在初级的层面上,会表现为转折词的过度使用。我也经常犯下毛病,比如“简言之”、“总之”、“换句话说”,以及某些急切的转换,比如“但是”、“然而”。这些善意的冗余,表现出不够克制的焦躁感,也可能是受到思路压迫而采取的低烈度对抗。
我愿意不带恶意地对待这些冗余,因为我觉得它们是可以谅解的。“原谅”是评论者不太容易做出的姿态。在这里,因为这些冗余处在言论文本的边缘位置,无法造成实质性的异化,所以我会给于豁免。在对待言论的瓶颈方面,没有什么比行使豁免权更爽的事了。
可当有人想把言论的冗余往更高层次带的时候(事实上一直不缺这种冗余的带路党人),低烈度的冗余就进入言论的中心,甚至成为它们的骨骼框架,成为言论本身。冗余的自我繁殖就被恶行激发出来。我总觉得自己有义务说明这点,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豁免似的。
这种不怀好意的冗余,会有自我冠名的魔力,比如“理性”、“中立”、“独立”、“建设性意见”、“爱”、“宽恕”、“和解”、“冷静”、“真相”、“真实”、“妥协”、“互动”——如果你能理解我的意思,想必还可以列出更多。这类冗余的名单会自动延长。
这些冗余是不可胜数的,因为在不平衡的言论环境里,会有新话的发明家,在严密地监控词语传播的状况。如果认为必须,这些人会按照需要将冗余词语灌注在传播渠道中。而灌注的过程,一是通过某些被筛选出来的评论员,二是通过控制词语环境,施加软影响。
打一个比喻,这些建立在特定词汇之上的冗余,好比是树立一个个刀把,而它们刻意将刀锋隐藏了起来。或者说,它们提供了暗示,利用这些冗余构筑了战壕,从而将不服从的词汇及其阐释,认定为劣等的,是不应该有的思想,是要从词典中被剔除出去的。
“建设性”这个说法,一度困扰了“我和小伙伴们”很久的时间。就是因为,这建立了一种只有审查者有权阐释的、含糊的认证标准。稍不如意,就被认为没有“建设性”,就是错的。在我没理解冗余的原理前,曾经为之愤怒,现在我可以完全“平和”了。
冗余要想发挥效果,前提是一定存在审查。如果没有审查,或者审查的势力很弱,冗余的效率就会被遏制。但对俯视这一情景的人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于是,审查会被驱动起来。这种时候,言论的冗余就成了手段,直至它们成为审查本身,因为这样可以掩护审查。
这些冗余就是言论中的“坏人”,是言论警察的化身,或是言论小便衣、辅警、城管。但为了制造一个的冗余的言论场,更常见的是这么多冗余化身的集合,所谓逐臭而来。当读者意识到什么不对劲时,可能就被冗余包围了。冗余要保卫某些东西。
冗余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就通过这些词语建设了高地,要么是统治道德的高地,要么是审查机制的高地。一旦反对者对这些罪大恶极的冗余发动攻击,攻击者就此落入洼地,或者暴露在审查空地上,陷入了被动。冗余词汇的冲锋与构陷,就此狼狈而行。
当某人说,“为了理性”之类,那其他人就被置于“非理性”的地步,他什么都不用做,就早早宣布胜利了。当某人说,“宪政是资本主义产物”,若有不同意见,就是拥护资本主义,这就是政治抹黑。冗余制造了寒蝉效应,并产生了快速终结质疑的机制,特别受青睐。
言论的冗余在开垦意识形态的新地盘,或者争夺意识形态阵地时,将受到格外的重视。整个言论载体的冗余总量与强度会被强化,敏感的读者不难知道。对付这些冗余机制起效的办法,我没有特别满意的建议。如果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冗余所制造的污染不会持久。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17:02
》》订阅办法
1搜索微信公号:jiuwenpinglun,或者
2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