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呼吁中国政府深化银行、金融业市场改革,鼓励竞争,减少国有银行对政府的依赖,与权贵资本主义的依存。

文章说,中国银行业过于依赖政府,虽然表面看来稳定强健,国有银行资本充足,坏账呆账程度几可忽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国有银行稳定的表象之下是近年来追逐“信贷热”造成的高风险贷款累积,盈利收挤压的前景日渐清晰;它们的存款大户正受其他金融投资产品的诱惑开始心猿意马,而贷款大户则发现债券市场颇具吸引力。

同时,文章指出,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这个“庞然大物”维持稳定的代价高昂。

通过人为压低普通存款利率来为国有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的政策实际上构成对普通储户的“残酷赋税”;四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说明中国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之高,而出于避险考虑宁可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贷款,又造成生命力鲜活的民营经济“信贷饥饿”。

文章说,中国新一届领导承认旧模式的弊端,尤其是对国营部门产能过剩难咎其责,也开始谈论允许私人投资进入金融市场,并敦促银行向私营企业提供更多贷款,但这些都不够。

四条建议

文章接着列出四条建议。首先是利率逐渐市场化,以此鼓励竞争,促使国有银行提高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和信用评估质量;而允许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对遏制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有间接帮助。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允许非银行企业参与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经营,鼓励企业更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文章提到近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值得鼓励。

第三,中国“必须将银行业与权贵资本主义切割”,而最佳途径是私有化。文章承认四大国有银行私有化改革可能会造成将来遇到金融危机时政府调控更困难,但此举将有助于将大型国企置于更严厉的市场规范之下。

最后,面对传统上主导市场的银行业的反对,政府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竞争,允许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服务领域,如提供理财、投资基金等金融服务,不必过分担心这些带着新的经营模式入市的新兴企业造成的冲击,如不构成系统性威胁,当局大可为之提供更宽裕、自由的空间。

文章指出,这些变革不可能一夜间实现,需要逐步推进,但略带冲击性的创新对中国的银行业和中国消费者都有好处。

(编译:郱书/责编:董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