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20日宣布辞职,将在明年初卸任回国,与家人团聚。他的突然辞职引来种种猜测,我们权且按照他所说的理由,把他的辞职看成是正常的。

骆家辉一共在华任职不到两年半,但他在中国媒体上受到的关注超过了他的任何前任。他的华裔身份具有天然吸引力,蜂拥而至的关注帮助发现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通过互联网被放大,引来层层解读和争论,骆家辉因此成了中国舆论场上的特殊公众人物。

直到骆家辉即将离职时,回过头看,他更像是一位“正常的”美国驻华大使,公众看到的他的不寻常姿态和形象,至少有部分源自我们自己的敏感和期待。在接触了这位大使两年多之后,中国舆论应当多几分成熟。

首先,中国公众应该对国家利益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理解。骆家辉刚来时,他的华裔身份和面孔带给很多人亲切感,这些人忍不住将这位美国大使当成“中国人”。然而骆很快表现出他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坚守和忠诚,他的华裔出身没对此有任何影响。他自己也不得不反复通过中国媒体提醒,不要因为他的面孔对他的身份产生错觉。

骆家辉在任期间,中美关系呈向前发展的趋势,其间出了王立军和陈光诚“意外事件”,也有两国高层访问和中美讨论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时刻。此外骆本人强调,他缩短了中国人办理赴美签证的等待时间,任职期间中国人赴美人数和美国对华出口都有增加。总体看,他的任职无论从美国方面还是从中国方面,评分都不应该低。

骆家辉引起的最大争议,是他“平民化”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多次走上中国媒体,另外这期间美国驻华使馆的PM2.5监测流向中国社会,引发轰动。在这些报道和事件中,美国使馆和骆家辉本人受到中国网上舆论的追捧,这些追捧直接成为对中国国内部分做法不满的宣泄。

同样回过头来看,这两年多骆家辉和美国使馆的确给中国造成了一些尴尬,但不得不说,这些尴尬也成为倒逼我们改革的众多元素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像风一样吹过去了,中国社会有了更多承受力和弹性,我们在向前走。

骆家辉让我们看到,中美之间今天的距离有多近,美国元素深度影响中国社会如今是多么方便。在软实力美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中美的一些细节差别,以及中国的具体问题又是多么容易被政治化。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很难分清这一切有多少是中国网上舆论的自发行为,有多少是美国方面的引导或精心配合。

我们不知道该不该对最后这个问题花大力气进行甄别。一方面这影响我们对事情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即使搞清了,能够阻止美国使馆影响中国互联网的可能性也很小。中国最应当做的或许还是要面对这一挑战,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解决每一个问题上,让中国的改变以及不断的改革努力成为更有价值的新闻,化解一些人对“美国使馆榜样”的打造。

事实上到骆家辉要走时,中国的进步已经迈过了他带来的很多争议,它们迅速变成小插曲一闪而过。这使得我们更有心情把他当做促进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大使来欢送。▲(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