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看过哪怕一期《爸爸去哪儿了》,感觉作者有着很好的直觉,加上又是教育工作者,对现实有更多的了解。当然,孩子每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应当有所区别,本文所述至少对于幼儿期孩子的教养,是贴切的。

 

看《爸爸去哪儿》爸爸们的教育方式 / 马大一为

 

说明:

 

1、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爸爸们的教育方式。对爸爸们的评判,与孩子们的表现或行为并没有直接关系。

 

2、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以播出的《爸爸去哪儿》为准,不涉及爸爸们在本节目之外的表现或行为,也不对爸爸们平时的教育表现或行为进行任何揣测。

 

3、本文要进行评判的是教育方式,而不是“爸爸们谁才更合格”这样简单粗暴的人格评比。尽管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这二者的区别。

 

我先说两个最深入人心但其实是错误的理论:

 

其一: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爸爸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这句话对吗?看起来好像完全没有问题,简直对的令人发指。但这个理论越是看上去对的令人发指,它的错误也就越深刻,越危险。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道理,看上去正确无比,但实际上错的离谱。就像人们说“天空是蓝的”一样,仅仅是看上去似乎正确。但实际上,天空也许是无色的,也许是灰色的,也许是紫色的,也许是黑色的……而蓝色,绝对不是真理。

 

回到这个理论,由于孩子的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应该不一样。

 

看起来真的是正确无比,但是我要追问一个问题:每一个孩子的确是不同的,那么,孩子的父母是相同的吗?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的今天中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每一个父母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的教育方式能相同么?答案也很明显,不可能相同。既然每一个父母的教育方式本来就是不同的,那么,这句话想要说明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句话只是一句客套话而已。是一个爸爸不愿意对另外的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所以用来搪塞的套话而已。就像我们经常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样,心里想的可能是:妈的,这个傻逼。

 

这句话除了搪塞别人之外,最危险的,也是这个理论流毒最广的地方是,有些人用它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开脱。因为一旦你承认这个理论的正确之后,你就会发现,既然每个父母的教育方式因孩子而异,你就再也无法对别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任何的评判了。因为既然每个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你怎么评判他对不对呢。当然你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针对这样的孩子理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但这样一来,整个事情就变得复杂无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讨论范围。

 

而我想要讨论的,其实是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基本准则。而不是针对每个个体的精细化操作。

 

在现实中,不同的父母天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即使家里孩子一大堆,一般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也不会有多少不同。而且我认为也不应该有不同。因为针对每个个体的精细化操作,应该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事情,而不是父母要考虑的事情。

 

父母需要考虑的是教育的基本准则,而我们在探讨父母教育方式的时候,考虑的也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换句话说,关于教育方式,最最核心的要求其实是“不出错”。因为就中国现在的教育现状来说,“不出错”就是最大的“出彩”。

 

我要说的第二个错误理论是: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我们当然知道,这天下其实确实是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存在的。这只是我们美好的想象而已。但这个理论错误最严重的地方并不在这,而是在于它也给了那些的确深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们一个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政治绝对正确的理由存在,很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摧残自己孩子的时候,也是肆无忌惮。反正老子是为了你好,反正我们是因为爱你才这样的。很多父母这样想,而最要命的是,很多孩子也被迫这么想。所以好多饱受父母摧残的孩子最后都选择了原谅自己的父母(云之:孩子必须原谅父母,问题在于缺乏反思的原谅往往导致错误的养育方式的传承),而父母还傻逼呵呵地误以为当初的那些摧残手段其实是对的。这是这个理论错误最严重的地方。它实际上包庇了错误,是错误教育方式的帮凶。

 

而我要说的是,爱不爱孩子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现在话题回到《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先总的来说: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经常见到各种对待孩子非常可怕的家长。以我的经验和看法,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家长既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会爱自己的孩子。

 

和大多数我见到的可怕家长相比,这节目里的五个爸爸的表现其实是好的。但问题依然存在。

 

在五个爸爸当中,对于教育这个事情有自觉意识的是Kimi爸爸和石头的爸爸,而剩余的三个爸爸,并没有这种教育上的自觉意识。Cindy的爸爸和天天的爸爸有想法,但没有明确的意识或者说理论。王诗龄的爸爸完全没有教育的意识,但他有爸爸的意识。

 

关于孩子的问题其实我把它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育意识,一个是爱的意识。也就是怎么教育孩子和怎么爱孩子。

 

教育意识并不是越自觉越好。但爱的意识却是越自觉越好。

 

就教育意识最自觉的Kimi爸爸和石头爸爸来说,石头爸爸的教育方式是大多数人会采取的方式,但其实是最危险的方式。而Kimi爸爸的教育方式最大的亮点,是为孩子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充满了幻想和神奇的世界,这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有无穷的益处。

 

Kimi爸爸说“小孩子要哭就给他哭,要让他知道哭不能解决问题”,这个观点是对的。虽然互换爸爸之后,他这个理论拿Cindy没有办法,但这个观点依然是对的。

 

五个爸爸,Kimi爸爸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天天的爸爸最大的亮点是做到了和孩子平等相处。这种“哥们儿”式的相处模式,对于男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而相对于Kimi爸爸和石头爸爸来说,天天爸爸并没有那么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这反而使他们的相处更加平等。

 

Kimi爸爸对Kimi一直想要培养他的独立性,但他尊重Kimi的想法,Kimi不愿意他不会强迫。石头爸爸也尊重石头的想法,他会跟石头说,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不想参加我们可以回去。但石头爸爸的尊重却带有一股子成人世界的压迫感,看起来是尊重孩子,但实际上石头并没有别的选择。这种伎俩,我在对付一些调皮的孩子的时候也用过,表现的好像是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这个平等只是给孩子看的,好让他理屈词穷。而我们知道结果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平等是像天天和他的爸爸。比如说选择住哪个房子这个事情,在选择之前你不知道他要选哪个,然后选了不合你心意的选项之后,你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样的选择就体现了真正的平等和尊重。而如果在选择之前,你已经知道了他要选哪个,或者说你可以对他的选择施加影响,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王诗龄的爸爸是五个人当中最没有教育意识的爸爸。但是你会发现,没有教育的意识,虽然说不上多好,但肯定也不是最坏。所以在五个爸爸当中,他正好排在中间。不好,也不坏。所以,对于孩子的影响也会很小。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中国爸爸的存在状态:基本没有多少存在感。特别是当自己的孩子还是女孩子的时候,这种存在感就更弱了。

 

这种状态其实不算坏。但现实的问题是,很多爸爸缺乏存在感的家庭,往往妈妈的存在感严重超标。而就我的经验来看,在现阶段,中国妈妈们的教育方式明显比中国爸爸们的问题更多。比如电视剧《咱们结婚吧》里面,果然的妈妈,杨桃的妈妈和蓝未未的妈妈,明显存在感过剩,而且问题重重。当时我看着那几个老娘们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愚蠢,果然是人类最大的原罪。

 

Cindy的爸爸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搞不定孩子,也不在于他对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而在于他没有耐心之余,还很喜欢讲道理。但是他又没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就像那句“我是一个慈祥的爸爸”的自我暗示一样,他的讲道理是出于一种“我总得做点什么”的心理,而不是出于明确的教育思想。

 

比如在照顾五个孩子的那一集,他突发奇想,要用给任务的方式一举搞定Cindy和王诗龄,但却不去考虑Cindy的意愿,最后导致Cindy和王诗龄都很别扭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我要重点说的是石头的爸爸。因为石头爸爸的教育方式是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石头爸爸的教育方式很好,甚至有羡慕之情。而在这节目里,五个爸爸相互查看,Kimi的爸爸和石头的爸爸被认同度更高,但实际上,石头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才是最危险的教育方式。

 

这里主要有三大问题:

 

1、总有一种想要讲道理的冲动。

 

Cindy爸爸也爱讲道理,但是无意识的,而相对来说,石头爸爸的意识更明确,进攻性也更强。Cindy爸爸搞不定孩子,讲道理时也影响不到孩子,相反,Cindy其实比他更会讲道理。但是石头爸爸的讲道理,是有一种深入孩子心里的力量。相信很多人会很羡慕这一点,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希望教给小孩子一些道理的。

 

这当然是很好的愿望,但我要说的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讲多少道理,也不是要孩子懂得多少道理,而是爱与尊重。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道理从来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行为和生活传递出来的。

 

石头爸爸爱讲道理,而且随着节目的推进,会发现他的这种非得讲一讲道理的冲动越来越强。这正是讲道理这个事情被我深恶痛绝的原因。因为你一旦开始讲道理,你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总有要讲的冲动,不讲简直难受的要死。

 

2、无法抑制地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自己就是看不顺眼

 

石头爸爸会说:你看你这段时间闯了多少祸?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我认真回顾了一下整个节目过程中,石头的表现,我没有任何他闯过什么祸的记忆。我所看到的是,石头在每一集里出色的表现。而石头爸爸所说的“祸”,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石头爸爸也常会说:你今天的表现我很不满意。

 

而看节目的我们却很满意。

 

这就是问题所在,做爸爸的越来越只能看到孩子的不好的地方,而且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而联想到自己跟他讲了那么多道理,却没有任何收效,这种无法忍受便再也难以抑制。

 

而你跟他讲的道理越多,你就发现你对他的某些行为越看不顺眼。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当父子之间经常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而孩子则会想:你看我不顺眼,所以你不爱我了吗,你不爱我,所以你看我不顺眼是吗。

 

因此,石头说出那句“爸爸有时候可能爱我”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陷入了这种纠结的对爱的怀疑里了。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他讲道理,而是跟他讲爱。有时候,孩子其实和女人一样,你不能跟他讲理,你需要跟他讲爱。

 

其实,真正爱一个人,应当爱他(她)的全部,而不是以爱的名义,企图改造对方。不管是对爱人,还是对孩子,这一条都是真理。

 

3、建立威严的爸爸形象这一点真的很诱人

 

石头爸爸反复强调,对孩子该严厉的时候就应该严厉。但这条理论和前面的那两个错误理论一样,看起来好像逻辑无懈可击,实际上远比那种一看就知道错误的理论的危害性更大。

 

该严厉的时候就应该严厉,那到底什么时候该严厉,没有人说得清楚,包括石头爸爸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不该严厉吧。一旦你认同这样的理论,那么接下来必然的结果是:随着你心情的不同,你的标准会随之不同。你心情好的时候,会过分纵容,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过分严厉。

 

而最危险的地方还不在标准的模糊不清,而在于实践的过程中,你会被“建立威严的爸爸形象”这一点所吸引。而这一点是如此诱人,以致于你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石头爸爸会强调“你不要让我说第三次”的概念,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有威严的爸爸,一个听话的孩子。而在普者黑吃饭的那一集,这一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石头不想吃那些饭,而石头爸爸强调“你不吃饭可以,但你不可以走开”。

 

我不想讨论到底可不可以走开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当时,可不可以走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二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你说不可以走开我偏要走开,还是你说走开我偏不要走开,结果都一样。真正的问题是石头爸爸对石头不想吃饭的这种行为本身看不顺眼,而石头发现没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里不爽想要向爸爸表达自己的不满。然后结果就是二人就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较劲,完全没有任何要解决问题的想法。

 

而一旦较劲开始,做爸爸的为了维护自己威严的爸爸形象,往往就算知道了问题所在,也不愿意让步。

 

这正是最危险的地方。

 

2013年12月13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