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偶尔看到电视上正播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的录像,也不太长,就看完了。如果没记错,这还是除了习总在党代会上所作报告之外,我唯一一次看完他在另外场合的讲话录像。对于一个研究时事政治的写作者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合理。在西方,观察领导人讲话时的表情、肢体动作与轻重缓急的语调,甚至比研究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内容还更有用。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研究”习惯,我边看录像边观察。

观察习总讲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在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发展时,他都能以平和、内敛与真诚的语气表达出来,波澜不惊却很有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与此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篇讲话我不是刚刚在国内新闻网站上看过?当时为啥没有观看录像时的感觉?

这事引起了我的警觉,于是翻看了国内几个大网站播发的第一篇有关习总在法国、德国的演讲报道,同时找到了两场演讲的录像,这一对照,就发现了一些问题。

总结习近平这次欧洲之行的几个我感兴趣的讲话重点大致如下:一,中国奉行和平发展道路,崛起中的中国将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以往强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二,强调了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甚至“韬光养晦”绝不是权宜之计;三,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会持续,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已经有了;四,不搞事,但也不怕事,“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总还以通俗而很有说服力的句型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当我把几次的讲话录像同国内新闻对讲话第一时间的文字报道对照后,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内官方发布的新闻往往强调的是习老大讲话中比较“强硬的部分”,尤其喜欢以比较强硬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也会把一些看似“威胁”的语句放进导读。可如果看完讲话录像,就不难发现,和平与合作是习近平始终强调的重点,几乎占到任何讲话的五分之四的内容还要多。这种对原来讲话报道的微妙而关键的“变味”,是内外有别,有意为之?还是我们媒体长期形成的固定风格使然?

以我在海外生活与工作的经验,习总对外国人的讲话是有针对性,也很有说服力的,因此得到普遍好评与尊重,可外国人不是只听习近平的演讲,也不会忘记观察中国官媒态度与网络舆情啊。

如果打开中国的官方电视与各大新闻网站,几乎大部分的官媒在高呼现在强大了不用再“韬光养晦”; 与邻居国家的一点小小渔业纠纷,也都能毫无例外地上到头版头条,为民族主义打鸡血似的,充斥中央台国际节目的是要给周边国家一些教训;原本没有变成热点的的领土纠纷,在购买、改装了一艘乌克兰废弃的航空母舰后就突然变得炙手可热,今晚不夺回来就难以安眠一样……你让人家如何相信你这是和平发展?

对这些媒体培养出来的观众来说,习总的讲话他们肯定不爱看。于是,习总的讲话在国内推出时,也要“包装”一下,弄上咄咄逼人的标题才能吸引眼球?其实我倒认为,习总的讲话不应只针对欧洲人与外国人,最应该听的反而是中国人自己。

中国没有向外扩张的基因,中国的文明也是以和为贵,正因如此,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在扩张与被扩张中一一灭绝,而中华文明反而成了唯一的幸存者,懦弱乎,强大乎,一目了然。可是,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展时代的到来,把世界大趋势变成了扩张与战争。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华文明一下子暴露了固有的不足,弱不禁风,积弱百年而无所适从,一些人开始反思是该当“狼”还是“羊”,希望睡狮醒来后能向世界发出“狮子吼”。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经过百年扩张,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之后进一步的全球化、民主化与市场化,以及确保互相摧毁的核子武器的诞生,世界历经劫难后终于走上了以和平为主的大道,正如习近平在德国演讲时指出的:“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习总这代领导人对世界潮流,对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要走的路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和平发展甚至当初提出的“韬光养晦”都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不是因为弱了就“韬光养晦”,就卧薪尝胆,强大了就开始张牙舞爪。如果一百年前那样做还说得过去,那么当今还抱着百年前的心态,别说你强大了会被人灭,也许压根儿就没有强大的机会。

当然,对照国内的文字报道与眼前的录像,我认为“变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习近平属于比较有性格的领导人,讲话的内容不只是靠文字,也是靠他的演讲风格与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可以增强文字感染力的丰富内容到了国内千篇一律的官方媒体上,就自然显得干巴了。为什么西方有性格的领导人动不动就针对一些并不大的事件发表视频演讲,接受电视采访,这样做显然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获得更加广泛的理解与认同。

有鉴于媒体报道后的“变味”,我建议多搞一些习总等领导人活动和讲话的视频,在官媒那些写手远远没有学到老杨头的文字功夫前,这有利于增强国人对领导人的理解,对政策的支持。

杨恒均 2014.4.1 愚人节 倾情之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