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423325125f44

近日,南非职业道德研究所公布了一项针对在非中国企业的形象调查,参与调查者为来自15个非洲国家的常年与中国保持经济合作关系的经理人。报告分别就在非中企的声誉、产品和服务质量、社会和经济责任、对环保的重视以及雇佣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非洲人眼中,当地的中国企业呈现全方位的明显负面形象:它们不仅声誉不好、产品服务质量差,还毫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也不尊重非洲员工。

从各项的综合评价来看,在企业声誉方面,非洲人的正负面评价基本持平,负面评价达43.3%,正面评价占35.4%。中国企业还将糟糕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了非洲,高至55.9%的非洲人消极评价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正面评价仅占22.7%。不过,非洲人印象最差的还是中国企业的责任感:只有11.1%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关心环境保护,而53.9%的受访者持相反观点;对于中国投资者承担的社会和经济责任,积极评价率分别为21%和28.3%。此外,对于中国企业的雇佣水平,非洲人同样给了差评。

中国在非投资长期以来褒贬不一。一方面,西方国家时常对中国在非经济活动提出质疑和批判,指责中国不过是在攫取非洲资源以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在不少中国人眼中,非洲是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伙伴,中方投资促进了非洲的发展复兴。这项报告就此指出,作为经济合作方,非洲人确确实实看到了中国投资带来的好处,如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这比那些前殖民宗主国要好的多。但同时,非洲人更关心中国企业对于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极为负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了他们对于中国企业在环保、人权、反腐等方面的担忧。例如,仅13%的非洲人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参与当地的腐败行贿活动,同样低的评价出现在中企尊重和保障员工基本权益方面。

不过,对于这些中国企业来说,在非洲市场开疆拓土也并不容易。虽然在本调查中,非洲人对于中企偏爱雇佣中国人多有不满,但实际上,比起一些受教育水平极低、技术熟练度不足的非洲工人,中国公司显然更偏爱相对勤劳靠谱的中国劳工。而面对一些非洲国家纷乱的内政形势,中国企业多在中国外交“不干涉”的大原则框架下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生意、期盼着投资环境稳定,但这有时会招致维护独裁的批评。

当前,中国已经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由2003年年底的4.9亿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011年年末的147亿美元;近年来,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 30%。但很显然,中国向非洲砸钱容易,讨人喜欢却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