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金管局16年、有香港「金融沙皇」之称的任志刚,在退休五年后首次著书,他在新书《居安思危》中忆述协助七十年代的财政司长制订财政预算案时指出,港府制订政策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支持,大大提升了政策的公信力及认受性,「政策朝令夕改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事」。现时市民声音变得重要和响亮,真正的问题容易被扰乱及变得模糊,政府更加需要清晰向社会解释政策背后的理论基础,中国内地政府在货币及金融政策理论方面已加强与市民沟通,香港亦有此需要,以免出现频繁的政策失误,削弱管治威信及把香港推进危险的民粹主义。

现任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员的任志刚又指出,香港须提升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避免中国进一步与全球各地实现直接连系后,令香港中介人的角色边缘化。但他补充,这并非单由香港决定,而是取决于中国,而北京成立上海自贸区及与海外建立更多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等,虽然无可厚非,但却间接削弱了香港的竞争优势。他说,金融政治十分复杂,或许是香港政局发展「正在蚕食领导人对香港的信心,致使他们避免过分依赖香港作为内地进行国际金融活动的地方」。他希望不是这样,否则便十分可惜。

经济学者关焯照认为,香港政治气氛确是有所转差,带来不稳定因素,但毋须过虑,因为中国虽可决定香港命脉,但要在亚洲打造另一个像香港的金融中心并不容易,而资本帐仍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其资金进出仍须倚赖香港,外国资金对香港法制亦较具信心。

资深对冲基金经理钱志健更指出,任志刚是从北京的中央领导人角度出发,但作为小市民,反而更忧虑在港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或会起用更多「皇亲国戚」,削弱公平竞争,令香港年轻一代更难向上游。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