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杂志甲午战争访谈实录




采访者:《知日》杂志编辑


受访者:冯学荣,近代史写家,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等


1.
决定甲午战争结局的关键因素,您觉得是什么?

答:北洋舰队在战前,其实已经武备松弛有一段时间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舰队装备了一种可以快速发射炮弹的
“速射炮”,而北洋舰队对此一无所知。这种“速射炮” 在黄海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令北洋舰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日本的军事情报工作也远远超过了清军。在战争期间,大清国驻日本公使馆和北京的来往电报,事实上已经被日本破译了。也就是说:在战争期间,清国当局脑子里在想什么,日本人了如指掌。而日本人脑子里在想什么,清国当局却一无所知。这种差别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与一个中世纪国家的差别。

还有,日军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兵员素质和战斗士气,充分显示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在战场上的特有优势。

总而言之,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大清国军事力量整体、全面落后的必然结局。

2.
您认为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各自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甲午战争对大清国的主要影响有几条。首先是丢掉了台湾和朝鲜。其次是支付了二亿两白银的赔偿。再者是《马关条约》使大清国向日本人敞开了在华设厂经商的大门。当然,日本在中国设厂经商,对中国人有没有好处,那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宜展开来谈。



对于日本而言,这场战争的第一大收益,就是收获了台湾这个殖民地,同时也取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此外更获得二亿两白银的赔偿,暴富了一回。另,日本也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渠道。



更高度总结来说:资源富裕但是军力衰弱的清国,和资源贫乏但是军力雄厚的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对两国的国防和经济资源,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分配。



3.
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样认识这场战争?



答: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其目的有二:“国防”和“经济”。从国防而言,日本有意取得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使朝鲜成为夹在俄国与日本两国中间的战略缓冲地。从经济上而言,日本不但获取了台湾殖民地,而且也取得了向中国东北进行殖民扩张的跳板。当然,“殖民扩张”并不等于“吞并”,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有一种流行较广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大清国与日本为了争夺朝鲜。”
我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慎重。因为“争夺”二字说明双方都在争抢。当时的朝鲜有一股进步的、要求独立的呼声和力量。如果说日本争抢朝鲜无理,那么大清国争夺朝鲜的合法之处又在哪里?我们在说事论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措辞,稍有不慎则会陷自己于不义。这是我要特别指出的。



4.
说一段让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答:甲午战争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军舰击沉一事,史称“高升号事件”。在这个事件当中,“高升号”运兵船中的清兵,誓死不投降,宁愿用手中的步枪对抗日军的舰炮,也在所不惜。其视死如归的精神,的确是值得后人称颂的。令人遗憾的是:“高升号”的这批清兵,在清军中并不具备典型意义。因此,在朝鲜、辽东半岛的战场上,弃枪而逃的清兵大有人在,这个使得战后东北大地枪满为患,土匪(胡匪、马贼)捡到这些枪支,使东北的匪患问题突然严重起来。当然,谈这个与甲午战争的话题有点离题了,暂且打住不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