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sino-feminist01-articleLarge
一个广州的女权组织发起网上抗议反对职场中针对女性的性剥削。白板上的标语写着:“我的阴道不做劳动赠品!”

阁道大参考 http://www.gedaodigest.com/ 按:6月,一名在重庆工作的国企女员工陪领导赴宴,被强奸致死。上周,广州一个女权倡导组织的成员针对此案发起网上抗议,反对用人单位和老板们剥削女性员工的身体资本。

四个穿着T恤和内裤的女性在相机前站成一排。她们中的一个,郑女士,单膝跪下以便露出她们身后白板上用红笔书写的大胆文字:“我的阴道不做劳动赠品!”这些女人的大腿上也都写上了字,重申着:“非赠品。”之后,一个被这些女人短暂“扣留”充当摄影师的送餐员按下了快门。

由此产生的照片是一个由一群女权倡导者发起的网上运动的核心内容。这个运动由一个近期发生的强奸致死案引发。6月,一位在重庆一家国企工作的20岁女员工被她的上级要求同去一个晚餐聚会。她随后被这位上级的一个朋友性侵并最终因为她在被强暴时受的伤而死亡。中国媒体本周报道了这一案件。

这些女权倡导者所属的组织地处广州。她们说她们的组织在全中国有超过100名志愿者。因害怕引来政府审查,她们请求不要在报道中写出组织的名字,郑女士也婉拒了提供她的全名的请求。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内的倡导组织报怀疑态度,对这些组织成为政治团体的潜在可能十分警惕。

这个组织的成员上周三晚在中国类似Twitter的社交网站新浪微博上发布了这张照片,在几小时内吸引了数百转发,并在网上论坛及微信上被转载(微信是中国很受欢迎的即时通讯软件)。这张照片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女性的身体长期以来被雇佣者看作是雇她们所带来的免费福利,且招聘人员通常偏爱“工作之余有赏心悦目功能”的、老板赴宴能带得出去的女性。

一个自称是社工的评论者说这种职场文化确实存在:“领导提出陪酒,女性拒绝很有可能就要失去一份工作,接受又会被认为轻浮,还可能遭到性侵。”

女性员工在工作时间以外陪单位领导赴宴在中国很常见。在中国,生意往来常常是在宴会桌上通过没完没了的敬酒建立。重庆强奸案的报道称,那位领导的朋友和受害女性事发时均严重醉酒,很多近年来被报道的类似案件中的当事人都是如此。

24岁的郑女士承认在非工作时间陪领导赴宴不是必然带来被性侵的后果。一些评论这则微博发帖的网友质疑陪领导赴宴是否可以等同于遭受性剥削。一名网友说:“男性职工被要求陪酒比女性职工多得多了。”

郑女士反驳说:“男性陪酒不是剥削性的身体的问题。”

随后,在一条微信语音信息中,她说:“领导请女性陪同赴宴本身就是对女性性资本的剥削。女性的外表被用来帮资方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

女性及儿童权利倡导者叶海燕表示赞同。她2013年因发起网上运动呼吁社会关注校长带六名小学女生开房一案而备受关注。她转发了这张照片并评论说:“不要让员工兼职三陪。”

“女性在职场中应该只被要求提供知识或者技能,不能被要求提供其他东西,”她在一个电话采访中说。她身在湖北。“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性工作者的话,那就另说了。”

“去这些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常常占用女性的业余时间,而且她们是被利用来取悦他人,”叶海燕说。“但是这些额外付出的东西她们是没有报酬的。”

叶海燕认为,只要职场中的权力天平向男性一方倾斜,女性就会继续被剥削,因为女性想要打破潜规则太难了。

“如果你拒绝,你就会丢掉工作,” 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小到职员和老板,大到漂亮女主播和领导人之间的事情。”

2011年,一位中学女教师被当地一个土地官员强奸。新闻报道称,这名女教师被学校校长强迫参加一个非工作时间举行的宴请,席间她陪八名官员喝酒。

“男性一定要改变他们的心态,”叶海燕说。“一个男人应该为他觉得在谈生意的时候有一个漂亮女人陪在身边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感到羞愧。”

一个国有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说他公司的女员工会被叫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商务社交场合,而且这样做确实有事后和领导发生性关系的风险。他因未获得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许可而要求在报道中隐去他的姓名。

“不过漂亮姑娘到哪儿都有人追,是吧?”他说,又补充说领导一般不会重用拒绝参加这些宴请活动的女员工。

致力研究中国劳工问题的美国杜克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李瑞博士(Dr. Ralph Litzinger)说,最近的这一次网上运动已为女性开辟了一个发声宣泄的渠道。因在职场中针对雇佣者实施的性骚扰采取行动常常困难重重,女性“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并在网上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他说。

“这四位女性向男领导们传达了一个有力的信息:我们的身体不是供你们玩乐的,”他说。“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极少看到如此明确地将职场女性的身体与职场性骚扰、性剥削相联结的维权行动。”

在重庆的那起强奸案中,受害者家属已就赔偿事宜与受害者单位达成协议:他们将获130万元人民币(约合21万美元)的赔偿。受害者单位最终将此名女性的死亡认定为工伤。(《纽约时报》记者 VANESSA PIAO)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