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学术交流》杂志出炉后,有眼尖的读者在一幅照片中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不错,正是十八大后被免职的首个中央部门“一把手”、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
2013年1月17日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称,衣俊卿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适合继续在现岗位工作”,而被免去时任职务的。此次衣俊卿衣冠楚楚地坐在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合影正中央,距职务被免时隔22个月。
虽然摘去职务衣冠的衣俊卿以专家的身份出席此次会议本应无可厚非,但免职之后的首次公开露面,依然像当初被曝与博士后常艳“17次卧谈会”一样,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网友直指这位私德与研究方向反差太大的专家,究竟还配不配在这个思想的殿堂里指导人们的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如果仅从专业成就考量,衣俊卿坐在这个座谈会的中间位置,倒也无可厚非。但中国社会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操守,还是有着朴素的认识标准的。毕竟在这个专业的象牙塔尖与权力顶峰上被问纪的棒喝赶了下来,常艳的“京梦”恐怕还没彻底醒过来,衣俊卿已把官方活动的位置给坐实了,人们感情上依然觉得“不适合”,觉得要让这位“贪一时之欲”的曾经的高官“后悔终身”,这么短时间还不合适。
衣俊卿迅速在理论讲坛的位置上复出,舆论表现出相当的敏感,并不是担心他曾经的官位重置,而是对这个专业的品质纯洁性,有着很高的期待。一个人的操守与研究,能够分开到这等境界,实在是太委屈了衣俊卿的人格。人们对这样一位专家研究出来的成果,总有一种类似于洁癖一样的心理阴影。
衣俊卿如果以私人的名义出席这次座谈会,并且自掏腰包贡献专业成果,恐怕舆论的哗然程度不会有这么强烈。作为强烈官方色彩的此次会议,衣俊卿俨然座上宾似的被簇拥、被置中,很多人觉得感情上很难接受,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衣俊卿被免职,人们记忆深刻,未必是因为他个人“生活作风”的问题一定大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而是这个专家研究的领域太特殊、中央编译局局长这个职位太特别,因而在个人操守与研究方向的知行合一上,对这个人物有着特殊的期待。因此,免职之后的衣俊卿,将研究专业作为个人爱好、个人志向,谁都没意见,但作为给决策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的官方机构,对于这个有着特殊经历、影响了社会特殊观感的人物,似应顾及民众的感受而表现出适当的避嫌。这也是人们对于别的官员生活作风上出点问题,与衣俊卿的生活作风出了问题相比,要求更严一些、失望更多一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