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1960年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常年关注宪政、司法制度变革、法官职业化等问题。近日,“求是网”发表署名为宁波市委宣传部徐岚的文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批评“贺卫方在微博中大谈宪政”。
贺卫方:“别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得太剑拔弩张”
本刊记者|赵良美
图|尹夕远
贺卫方最著名的那张照片是十年前拍的,那时他45岁,头发已经开始花白。如今站在我面前的贺卫方头发白了大半,递东西的时侯,手还有些微抖。
1月24日,“求是网”刊发文章点名高校教师贺卫方、陈丹青“抹黑中国”后,贺卫方发布了一条微博:宪政就是要树立宪法权威,限制一切公权力(包括政党权力),保障公民能完整地享有言论出版结社信仰人身财产等权利与自由,就是要通过独立司法使得一切滥用权力的行为得以矫正,就是追求共和政体的真意。惟其如此,国族方有活力,社会更有序,官场更清廉,政府也更有权威。
贺卫方反问:“错了么?”
该条微博至今转发超过1万3千次,9千多人点赞。
1月2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又进一步在一场座谈会上表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网上的口水似乎并未波及贺卫方的生活。他讲话还跟以前一样幽默,温和。他讲起自己喜欢开玩笑,跟朋友聚会时,大家都等着他来活跃气氛,只是现在就算兴致所至,也不敢喝太多。
关于被点名一事,他选择换个角度看,“对我来说毫发无损,更提高了我的美誉度。”本来他准备写篇长文章和大家讨论怎么理解大学、学者,怎么理解不同观点的价值,后来考虑到最近令人不安的局势,只在微博作了如上回应。
擅于平衡是贺卫方的一大长处,就算有时讲了尺度较大的话,最后总能守住安全线。保持学术研究和在公共平台上的发言,是他以为的目前做过的最满意的事。
他还很注意维持风度。在谈及怎么把握言论尺度,以及自己有时“沦”为“敏感人物”时,他意外“开炮”,脱口而出一句“(他们)就是这么愚蠢嘛,就是不知好歹”,就算是这种话,也听不太出其中的情绪。但碰到在网上骂他的,他会直接拉黑,已经拉黑了“差不多5000人”,“言论自由不是说上来就骂人家母亲,这完全是破坏言论自由。”
这或许是贺卫方的处世策略。比如,他也很少对北大内部相关事务发言,“我基本上说话都是批评的,但不要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得太剑拔弩张。”
剪报集 这本名为《法律边上的随笔》剪报集收集了贺卫方1990年代至今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到目前为止,他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大概有400篇。
1980年代末,贺卫方开始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法治就是把过去人们通过丛林规则和暴力解决的问题放到理性的平台上解决,对法律人来说,要好好把这个国家的法治建起来。”
贺卫方进入大众视野缘于1998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复转军人进法院》。2005年,因持续关注公共话题,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公共知识分子50人”。近几年,“公共知识分子”被简化成“公知”并遭污名化,“我不愿看着一个好词被不断贬损,所以个别时候我也会自称‘本公知’。”
邮件 钱钟书1980年代把自己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寄给贺卫方。贺卫方大学时喜欢读钱钟书的文章,到北京读研究生时偶尔会给他写信,“谈一些读他的书的感受”。贺卫方说钱钟书有着“老辈学人的风范”,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钱每次都会回信。
标牌 德国友人赠送的,“节约用水,多喝香槟”。贺卫方喜欢喝酒,每次能喝4两白酒,最多能喝半斤,现在怕“对自己身体不好”,不敢喝醉。
《逍遥法外》 随笔集,2013年10月出版。相比学术著作,贺卫方出版的随笔集更多。
1980年代,贺卫方在《法学研究》上发表过很多补白的豆腐块文章,运用大众熟知的文献、意象进行法理上的阐释,“写这种文章是我特别喜欢的,也必须要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否则写不出新意来,为什么一定要把研究化为砖头一样的书?”
杯子 贺卫方的刷牙杯,已经用了30多年,“你要用它,它就永远在,不用就找不着了。”
贺卫方的父亲是军医,1947年加入中共的军队,参加过国共内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纪念品 1999年,贺卫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宪法讲座”上,为回归不久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讲解大陆的法律制度,题目是《中国法治的困境和出路》。
《新疆社会史研究》 2009年3月,贺卫方被北京大学派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他因此度过了“特别开心”的两年,不仅有机会走遍新疆南北,还读了很多关于新疆历史、社会和宗教的书。支教结束后,他写了一本《石河子札记》,对新疆现行的民族自治政策、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论述,一直未能出版。
通行证 2013年1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参加论坛期间,贺卫方和律师陈有西前往BBC总部参加访谈节目,谈论中国的法治问题。去年以来,贺卫方很少接受外媒采访。
借书证 贺卫方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出国访问的机会,2012年他在早稻田大学做了40天访问学者。因为距离神田神保町的旧书店街特别近,他买了很多与中日两国有关的书。
龟鹤延年 贺卫方的网名是“守门老鹤”,出自《三国演义》中形容诸葛亮住处的诗句“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我觉得意境特别美,有逍遥在世间万物之外的感觉,正好自己也姓贺。”
贺卫方觉得,陶渊明笔下“性本爱丘山”符合自己的性情,做官的“没有做一个学者那么闲云野鹤”。
正义女神 2010年在波兰华沙买的。贺卫方出国看到正义女神像就会买,经过有正义女神塑像的城市也会拍照,“因为这是法律的象征。”现在他的家里有2个,办公室有2个。
美国宪法 三边烫金,购于美国费城国家宪法中心,“美国宪法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宪法。”
莱卡相机 2010年贺卫方50岁生日时,学生们送的礼物,因为“轻便”他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带着,在新疆的照片大多是用这个相机拍的。
CD 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的《My Country》(《我的祖国》)。贺卫方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乐声一起就觉得特别美好,也会潜移默化对文字的节奏感产生影响。”
印章 购于西泠印社。印章中间是一个圆圈,周围刻着“唯吾知足”。“意义挺好,我现在很知足,想想十五六岁的时候,做梦都梦不到今天这个样子。”
明信片与讲稿 明信片是贺卫方在台北胡适纪念馆买的,他还买过线装的胡适手稿。贺卫方是胡适的粉丝,80年代开始读胡适的文集和自传,“当时就觉得挺来劲”,他曾表示“像胡适这样既研究学问,又身体力行去改变这个国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008年,贺卫方作为教师代表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题目是《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这是贺卫方自1995年加入北大后第一次在学校的典礼场合讲话,当时他在国外开会,电脑不巧没电了,就手写了这份讲稿。
鼻烟壶 一位女学生(不是他的学生)送的。贺卫方被称为北大法学院“最帅的老师”,而且讲课反响很好,曾获得“北大法律系教师一等奖”和“北大十佳教师”。
结业证书 1986年,刚留校当老师的贺卫方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中外文化比较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严肃抨击过的梁漱溟先生,印象非常深刻。”
贺卫方母亲的书和手稿 贺卫方的母亲80多岁了,受过很多苦,只读过两年书,但很喜欢看书,70岁那年写了这本《七十自叙》。
去年,贺卫方母亲搜集了许多胶东地区的方言、民谚以及地方习惯等,写了厚厚的一大本,贺卫方称“这是很独特的知识”。这是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