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今年的朋友圈里“反逼婚”前所未有地成了关键词,过去只能在姐妹淘间抱怨的话题,理直气壮地转化成了各种受欢迎的攻略和论述。从这些文章的笔者身份和论述方式不难看出,其中折射着青年女性的话语权、反思能力和谈判能力的上升。
稍稍对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就能发现更加有趣的现象:基本观点有两类,分别代表着近年青年女性最青睐的两种话语框架,一是自由主义精英话语,反逼婚是对个人自由的要求,要反逼婚就应该向父母证明自己具有独立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由此才具有谈判资本,至于没有资本的loser,被父母控制也是活该;二是女权主义反思父权/男权的经典范式,逼婚与反逼婚现象,是传统家庭父权的固着与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自我意识的上升造成的代际冲突,解决方法是反抗家庭控制和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
然而这两个框架都没有正面讨论房间里的大象:国家意识形态。从2013年开始,国家层面愈发保守的意识形态,以及基于此的一系列公权力行为和现象,已然成为传统家庭伦理复苏最强大的推手。
2013年3月,彭丽媛首次以“第一夫人”身份出访,从此家庭幸福、夫人优雅、男人强大的传统家庭牌打个没完;2013年10月,最高领导人与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谈话,强调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此后妇联大力进行了一整年“最美家庭”评选;2014年2月,东莞扫黄轰动全国,之后打击“性堕落”混裹反贪腐的大戏连台……
上面有新形势,下面不可能没有新动态。《彭丽媛优雅的秘诀:家庭幸福》、《110岁淞沪抗战老兵六世同堂》、《萌哭了!看完你一定会想生二胎》之类以八卦面目歌颂传统家庭的鸡汤在网络泛滥,“郭美美拜金又淫乱没有好下场”、“成龙教子无方晚节不保”、“薛蛮子大V嫖娼电视认怂”等恐吓性反面教材一时来一样……
保守的家庭文化宣教无孔不入地包围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给顺应者底气、给叛逆者压力。在家庭内,逼婚的父母和反逼婚的子女就分别饰演了顺应者和叛逆者的角色。
传统家庭伦理复苏,带来家庭父权上升,与青年人新生的自主意识和诉求形成冲突,于是青年人要求改变的反抗力量在家庭拉锯中耗散。这就是可以称为“家庭维稳”的新常态。
在任何社会,青年人都是对社会公正和流动性最敏感的人群。一旦官僚资本主义兴起、贫富悬殊拉大、阶级间流动性丧失,首先反映出来的就是“拼爹”时代降临、市民阶级及以下出身的青年人丧失希望。他们不是不奋斗,而是他们清楚地看到,奋斗没有用。特别需要看到的是,相对于青年男性,青年女性的流动前景更差,她们面临就业性别歧视和职场天花板的滞碍。
不想充当权钱垄断者们互相倾轧的旁观者甚至炮灰?就要诉诸改变、反抗。因此在任何社会,青年人也是社会运动的主要发动者和参与者。
如果不想看见青年人反抗怎么办呢?只有两条路,一是改善社会公正和流动性,二是维稳。由于种种政治结构和历史原因,第一条道路基本被冻结。至于第二条道路,基本已经成为路人皆知的工作重点,而且在国家机器维稳越发不堪重负的背景下,开发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家庭维稳”模式。
家庭内部对子女的维稳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逼从事“靠谱”的职业,比如公务员、央企国企外企职工,而绝对不能是NGO工作者、记者、作家、艺术家,恐怕很快连律师也不行了;二是逼婚逼生,把青年人纳入更紧密的家庭结构中,新的家庭成员(妻子、丈夫、孩子)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新的维稳工作者。
“家庭维稳”也是有性别的特征的。对于男性子女,由于对“顶梁柱”、“光宗耀祖”的要求和想象,更多是逼着找“靠谱”工作;对于女性子女,那种“你幸福我们就放心了”的温情脉脉家庭观,使得逼婚逼生成了主旋律。
从这个意义上,女青年们的“反逼婚”工作,无论是指向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精英化道路,还是指向摆脱长辈控制的反家庭父权道路,都恐怕是隔山打牛事倍功半——社会既没有给女青年们提供真实的精英通道,意识形态又在给家庭父权撑腰。因此,“反逼婚”还得直面真正的对手,从吐槽保守的意识形态开始,到开展行动主义的各式倡导,“反逼婚”也可以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安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