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席卷整个社交网络的消息,是柴静从央视辞职后自行制作的一段调查视频:《穹顶之下》。我们来聊聊这件事情:
首先,这可能是中国迄今为止针对雾霾最高级别的公关攻势,针对的是普通大众,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公众对雾霾的重视,和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奇怪的是,一般的公关攻势都是由大企业和机构发起,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柴静的调查视频明显不是这个状况。这一点,我会在稍后的部分讨论。
有人可能会问:还需要就雾霾这个议题向公众做任何科普吗?大家不都很清楚么?这是多么天真的说法啊。前一段时间,我的朋友雕爷提供了汽车空气滤网服务,可以有效降低车内PM2.5浓度90%以上。价格只是99元,而且提供上门安装服务。
先不忙骂我软文,听我说完。这个服务听起来觉得怎么样?很有道理吧?由于道路堵塞,汽车往往淹没在废气里,车内的PM2.5浓度甚至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而都市人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都需要呆在车子里超过一个小时。密封的车体,相当于是一个毒气室,你和孩子主动关在里面尽情呼吸。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更换汽车的空调滤网,降低PM2.5?
结果如何呢?结果让你哭笑不得:在雾霾爆表的那一天,这个生意火得不得了。但是,只要天气稍微转好,人们就立即消失,连打个电话询问一下的人都少有。也就是说,只要PM2.5不是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人们只会大而化之,该怎么过接着怎么过。
我不是要批评公众,好显得我高明。其实这种事情也很好理解,人性就是如此感性。被狗咬一口,因此而罹患狂犬病而死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吸烟引起肺癌而死。但是,你见了几个人被狗咬了不哭着立即去医院打疫苗,看着疫苗有效率流冷汗?你又见了几户人家因为有人在客厅里抽烟就跳起来激烈反对的?人们对缓慢、渐进、逐步累积的损害不敏感,原因是自己无法有效感知这种危险的存在。
就像是PM2.5一样。
早在10年前,我的朋友一毛不拔就在家里装满了空气净化机。为此,他被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们嘲笑了10年,认为他太过于爱自己,太过矫情娇气。但是去年开始,我自己也武装到了牙齿,从口罩到空调滤网,做了全套雾霾解决方案。甚至,每天晚上还要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这点连一毛不拔都做不到。而我们周围的朋友,有的购买空气净化机,有的甚至更换整套新风系统。如今,我们赞扬一毛不拔的先见之明,为当年自己因为无知而嘲笑他感到羞愧。
我花了1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不要因为PM2.5无法感知而不愿意做抵御措施。
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可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波澜壮阔的雾霾公关攻防战这才揭开序幕而已。雾霾的这一方有传统的火电、燃煤、粗钢生产、低排放标准的汽车制造业,反对雾霾的这一方有核电、电动汽车、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甚至出行的新型互联网产品。双方后面都有一批从业人员,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持,都控制了充足的媒体资源。对了,还有积极活动的环境保护组织,他们会一直发出反对的声音。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里,就什么是雾霾,具体什么成因,以及如何治理上,有得是罗圈架可以掐。希望你在一万种彼此争吵的声音里,能保持头脑清楚,内心平静。反正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尽管吵吵嚷嚷,专家们彼此撕咬踢打,但是还是会缓慢地前进。起码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人还会认为雾霾无害了对吗?
最后,柴静和她做的事情也很有趣。她离开央视的理由是“想做事”,我曾经建议她出来搞一档午夜鸡汤视频节目,被扔了好几个卫生球。现在,她拿积蓄和稿酬做了《穹顶之下》,说明她最终的选择还是想做调查节目,而且是以独立第三方的形式,避免在选题上有太多掣肘。
通过《穹顶之下》,柴静和柴静的团队已经清晰地向视频业界展示了团队的制作能力,对话题的把控,以及专业水准。相信这个周末除了各家媒体采访之外,各大视频网站和新闻集团正在排队邀请他们吃饭吧?是啊,各家都还缺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视频节目呢。
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