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609-cylp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六月九号星期二刊登题为“中国经济增速‘被高估’”的评论文章。评论认为,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 而非人为因素或出于什么政治目的,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被高估一到两个百分点。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独立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提供的分析认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里, 中国GDP 增长速度只有5% 到6%, 而非中国政府公布的7%,因为中国在统计计算GDP时存在一个技术问题,没有使用经济学中的所谓“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被排除在外。GDP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胀的指标, 用于将名义GDP转换为通胀调整之后的实际GDP数据,涵盖范围比通常所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更广,是美联储优先采用的通胀指标。对此, 中国广州经济学家党爱民星期二表示,:

“既然凯投宏观讲得那么专业,中国经济增速被高估就有可能, 中国在今后的GDP的统计计算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世界其它国家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是非常专业和技术性的问题。”

凯投宏观表示, 如果他们的分析正确,那将意味着包括印度在内的一系列新兴市场国家都可能无意间高估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数据。由于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指标, 理论上使用平减指数就是为了反映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排除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使用GDP平减指数虽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在进口商品或服务价格通胀变化与国内的通胀变化大不相同时,例如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或下跌时,不扣除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因素就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此,北京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星期二表示:

“GDP的衡量虽然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但基本反映了一个国家所创造的财富,或新增的生产力,问题只是GDP到底多少存在争议, 很难准确无误地评估。凯投宏观说中国没有排除进口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GDP 被高估, 那可能就是一个中国统计计算方法与其它国家不一样的结果。这就像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总是很低, 与老百姓的感受总是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我们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方法有问题。”

凯投宏观的分析显示,由于中国在计算多数经济领域的平减指数时没有扣除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结果使中国的平减指数更加紧跟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样一来,当进口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时,中国的通胀就可能被放大;当进口价格下跌时,通胀则可能被低估。
党爱民认为,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速统计方法,中国经济运行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徘徊向下:

“中国政府现在在宏观经济方面能使用的招数都已出手,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已经非常宽松。虽然货币宽松了,但只要中国消费不振,中国经济不会有什么起色。现在的情况是, 中国有的钱人消费饱和了,没钱的人缺乏购买力。这样肯定导致国内消费不振,消费不振,怎么生产?货币宽松解决不了消费不足的问题,因为没有购买力但需要消费的人没有偿还能力,宽松货币情况下也贷不到款。 一言以蔽之, 现在要解决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问题,让他们能够消费, 否则中国经济难以有什么大的起色。”

虽然凯投宏观的分析认为, 中国的GDP平减指数不能精确衡量中国国内产出价格的变化, 但胡星斗教授认为,由于中国还不是完全成熟的市场国家,很多经济活动, 像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在GDP计算中并没有被统计在内;如果这些活动被计算在内,也许中国的经济增速并不低。 那中国经济增速在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里究竟是多少?对此, 胡教授表示:

“如果按照现有的统计方法计算,我认为中国GDP增速最多也就是5%, 低到2%到3%都有可能,的确达不到官方公布的7%。然而, 如果将农村经济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等考虑在内,或者说改变一下统计方法,也许中国经济增速比官方公布的还要高一点。 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持续下行,就像有些国家那样可能在2%到4%的范围内低速徘徊很多年。至于政府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要取决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否有进展。如果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改革没有进展, 中国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速在2%到4%之间低速徘徊若干年之后出现负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受人质疑。以往的质疑往往认为中国政府高估GDP是出于维稳等政治动机。现在,凯投宏观的分析似乎排除了外界就中国政府给GDP数据灌水的质疑。

(记者:闻剑;责编:嘉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在这里下载最新翻墙利器萤火虫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