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阅卷点,两名阅卷工作人员进入阅卷场地。

6月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阅卷点,两名阅卷工作人员进入阅卷场地。

高考阅卷已进入尾声,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在评阅高考卷?以业内辛辣的真话来说,这种以行政指令征召而来的评卷教师队伍就是一支彻底的“乌合之众”:为一次性的临时任务而来,毫无准备,临时培训,临时分配,临时上岗,来时鸟聚,去作鸟散。

“知道”(微信号:nz_zhidao)为你揭开高考阅卷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一些阅卷人员而言,高考阅卷是一项行政任务,行政第一,学术第二。任务以流程完成的圆满流畅为评价标准,至于评阅的质量则往往掩于身后,其真相只限知于极窄小的核心圈人员中。

各地教育考试院制度的不完善、不专业,长期影响着高考评卷质量和社会公信力。比如,我们很难想象,国家高考阅卷这样需要高度专业能力的工作是可以不实行准入制,不设置最基本的专业门槛的。

阅卷老师来自三方力量

目前各省阅卷教师队伍基本都由三方力量组成: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含在职教育硕士)。

这三方力量都是借由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召集而至:中学系统通过省市县校层层传达,指令人数;大学系统则由大学行政部门将任务交由相关院系,院系成立专门任务领导小组,指派具体人员。这种召集方式类似于“义务兵役制”,体现着行政部门的组织思维与评价标准:高考阅卷是一项行政任务,行政第一,学术第二。

以业内辛辣的真话来说,这种以行政指令征召而来的评卷教师队伍就是一支彻底的“乌合之众”:为一次性的临时任务而来,毫无准备,临时培训,临时分配,临时上岗,来时鸟聚,去作鸟散。阅卷工作组织者也不知底细,凑够人数,就可开工——是不是有点小工场小作坊的意味?

临时召来的阅卷教师多非自愿,少数自愿者或属希望得到历练的新手或属希望赚点零花钱的研究生——其评卷的态度与责任心各异,阅卷教师的态度、学养与眼光的影响会清晰地反映在文科类主观题评判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作文。

保守给分,创意作文易遭重创?

分值60-70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其评卷的误差风险本来就大,而各省目前对这种评测误差风险的控制,均只依赖于网络阅卷的技术力量以及双评制、三评制的实行。

理论上,每份作文至少由两位教师随机盲评,电脑为作文设定一个评分误差值;当两位阅卷教师的评分误差超过此值时,则转入题组长的三评;题组长还可以在电脑上随时监测每位教师的评分质量指标:标准差、分值分布情况、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吻合度等。

但实际操作中,阅卷教师越是观察自己电脑上的质量指标,就越容易丧失自我的评价标准——特别是那些写作素养本来就不深厚扎实的阅卷教师越容易自动放弃自己的立场,转而趋向保守,打分趋向平均分值——因为在平均分值这一段落中,最容易在指标曲线上求得与其他教师的吻合。

这种情况大致在正式改卷的第二天就会逐渐出现,然后蔓延发展。其后果是那些富有思想与创造个性的考生作文受到重创——有些阅卷教师甚至在无法读懂少数优秀学生的作文思想与思路的情况下,就轻易打出保守的趋中分;而那些作文较差的考生也因此趋中分而受益——高考甄别选拔的功能、阅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就会受到影响。

比90秒阅卷时间更残酷的现实

相比阅卷老师的质量,媒体和舆论诟病最多的还是阅卷 “时间投入”不足。比如2011年陕西省爆出的“本科生阅卷门”事件的官方解释就是“时间太紧,人手不够”。这当是一个可信的解释。其中实情,我们细算可知。

每年各省高考阅卷总量依各省当年考生数而定。一些人口大省任务更为繁重。为计算简便,我们以一个30万考生数的中小省份为例。

以作文阅卷为例,30万考生作文100%的二评率、15%的三评率,加上最后仲裁卷,其改卷总量约70万份。作文阅卷教师人数一般200人左右。阅卷时间为7天,每天阅卷时长扣除7小时的休息时间,则可推算,每位阅卷教师平均每天工作量约为500份,每小时约需完成70份卷。这种节奏,被媒体称之为“赶工期”。阅卷教师的辛苦不说,社会的质疑从未间断:里面是否有草菅人命的误判?考生十年寒窗,三年高中密集学习就不值得我们阅卷教师花上完整的90秒钟?但事实的计算显然比媒体的报道还残酷。

尽管阅卷的质量当然与阅卷时间有相当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度会随着阅卷教师经验的积累而减弱:改卷久了,你会发现,考生作文会有高相似性的类型,这种类型作文你即便花上10分钟阅卷,与花上30秒阅卷,其评分结果并无不同。

当然,从保障高考的评测质量从而保障高考的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适当延长阅卷时间或适当增加阅卷教师也就成为备选项。但熟知此间运转流程的人自然知道:这样一项改动,所涉面广事大,从经费到人员到场地到管理等等均需调整。

而另一方面,财政困窘和时间紧迫本身是并存的问题。就财政困窘而言,最大的体现莫过于在阅卷老师的待遇上。

你不知道的“民工级”待遇

虽然高考阅卷教师的阅卷动机和能力各异,但不得承认,他们的阅卷态度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令人叹服的。高考阅卷不仅是专业活,还是高强度高难度的体力活:每天连续7小时甚至以上的目不转睛手不释“标”的繁重体力劳动,高热的季节温度,紧迫短促的改卷日期,技术指标比较带来的心理高压等等。

如果你了解到他们每天的劳动报酬的话,那么,这种感动与叹服不免会化为一股辛酸,并进而理解了:为什么高考阅卷会成为老师们竞相逃避推诿的可怕事了!

目前各省高考阅卷教师的报酬基本来源有二:考生所缴交的高考报名费,少量的财政补贴。据我浅陋的见闻所知,近几年来多省已经提高了阅卷教师的报酬。但这报酬依然让人觉得可怜。

高考命题与高考阅卷是高考任务的上下游,轻重或有不同,然职守相同,而待遇悬殊。

高考命题组享受的是专家级别的待遇, 高考命题时长为45天,一般20天左右完成全部命制工作。剩下的时间是优游打发,财政仍以保密费等的方式支付良酬。相形之下,高考阅卷教师在短暂7天内面临重负,鹄面鸠形日夜赶工,每天报酬仅为命题组成员的1/3,堪称民工级(甚至远不如民工级)待遇。

出于“教师就必须意味着服从和奉献”的潜在认识,相当多年来,组织者所给出的劳动报酬都要相当地低于社会上同样劳动强度的民工,但阅卷者所受的约束以及劳动压力则甚至远远超过民工。这也就是广大阅卷教师私下里自嘲的“不如民工”的原因所在。

背负着这样身份认定的广大阅卷教师从精神到智力上都感觉到处于一种缺少职业尊严、缺乏职业自信驱动与工作热情的沮丧状态。

改善问题的根本在于:尊重阅卷教师的职业劳动,从门槛处起便赋予阅卷教师以专家的职业身份和待遇。或者说,设立高考阅卷教师专任资格的准入制,实行持证上岗,从保障从而规范高考阅卷制度,保障高考阅卷质量,提高高考阅卷的社会公信力。但若无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呼应以进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无异于是白日做梦、痴人妄语。

(作者为厦门市一中高级教师,曾任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