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不是官话; ID: bushiguanhua

640

作者/方迅 编辑/蔡军剑 制作/大锅 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地市党委机关报工作。作为党报记者,我们下到各区县,确实是备受礼遇,看上去风光得很哪。可是,要说起那些窝囊事,那也是三天三夜说不完的。比如,审稿的那些事儿,外面人倍感神秘,对我们却是家常便饭,也伤我们最深。党报担负着政治责任,除了新闻差错,还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规矩高悬规定模糊的政治差错。所以,很多党报人时刻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审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稿件“安全”,但审稿的经历大多是不愉快的,尤其遇到一些不讲专业的“婆婆”,实在是苦不堪言。下面说说咱们编辑部最怕的四种人:

1 完全不懂传播的

这类人可能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写公文也是把好手,但对新闻传播一窍不通,对新闻稿的规范要求也完全不懂,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写公文的经验来硬套。一次,我写了一篇领导调研的稿子,用的是双行题,即眉题是“某某在某地调研时强调”,主题则是讲话的核心提炼内容(一般标题中能出现名字的,就是本地前5位领导: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结果审稿的一位秘书不懂,一直追问,为什么在标题里出现的话还要出现在导语里,这样写太重复了,非要将主题删掉,只保留眉题。如果标题是“某某在某地调研”也是对的,但他非要把后面的“强调”二字也保留,结果就只有“某某在某地调研时强调”这个一行题,后面什么都不接。后来,我拿出《人民日报》的标题设计给他看,他才没有乱来。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毕竟如此“不学无术”的秘书不多见,但总有很多人为了突出领导指示的高大上,将稿件篇幅拉得很长,领导讲话的每个要点都要不断延伸细化,使一篇消息稿的篇幅可以和长篇通讯相媲美。还有些人将会议主持词中的各种背景放到新闻稿里,能从中央的指示精神一直延伸下来,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性,或者将一些常规性、惯例性的领导批示也塞到新闻稿中,以体现对领导指示的仰视,将新闻稿变成了“四不像”,还在那里沾沾自喜。

2 太过重视宣传的

有些市领导非常重视宣传,重视到事无巨细亲自抓,尤其是新官上任,多会对自己的新闻报道格外重视。本地新来了一位主要领导(正厅级),对自己的新闻报道“关心入微”,开一个会,秘书准备有讲话稿,但他喜欢临场发挥一些,根据讲话稿和现场录音整理出的稿子根本无法审核通过,因为他要重新加工一下,即便很多是会上根本没讲过的,于是整篇新闻稿除了开头结尾是记者所写,剩下的就是该领导的“署名文章”了。遇上如此重视宣传的领导,任何记者都无法顺利过关,甚至连秘书都挠头无奈,他们会为了一个句子、一个字而不断推敲,甚至连用“被”字句和“被”字句都陷入选择症状,实在是一种不想重复的体验。

3 文字完全不通的

有些审稿人只会干行政工作、后勤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文字功底,也可以说文字工作不是其长项,碰上这样的人,也只能自认倒霉。曾经遇到一位,是连规范汉字都没学全的,还保留着很多之前的一批简化字的痕迹(恕我无知,不知道是第几批简化字),比如“量”的下面不是“里”而是“力”,“展”的下面就只写个“一”;此人对标题符号也很不通,新闻稿中的领导讲话可以出现多处感叹号,将领导讲话硬生生用感叹号隔成了诗歌,读来十分滑稽可笑。

4 效率极其低下的

说的就是“慢”,而且慢到离谱。很多时候,审稿时间是可以重新写出好几篇稿子的,但如此多的时间只是用在一篇稿子上扯皮。一次,因为一篇稿子中出现两位老大(市委书记与市长),稿子要分开审。其实每位领导的讲话篇幅也就三百多个字,内容是针对绿化工作,并无复杂之处。但市长秘书(政府办主任)在我眼前硬生生抻了两三个小时,在白纸上的三百多个黑字上面画来画去,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显得极为谨慎纠结。其实,他作为市政府办主任对稿件有终审权,如果觉得记者写得不行,他常在领导左右,经常与文字为伍,大可自己编上三百个字,也用不上几分钟,但就是连这点基本的效率都没有。还有一次是弄个新闻通稿,内容都是从领导讲话和汇报材料中复制出来的,只要核对一下数字、校对一下字句就可以了,偏偏就遇到一个磨蹭的审稿人(主管部门的副职,一个女的,最难缠),像得了“拖延症”一般,头一天就把稿子发过去了,过了两三天还不见审核完,等待的长度让人无语。

以上四种皆为有代表性的现象,审稿中的奇葩经历不在少数,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平时敢怒不敢言,在此吐槽诉一下委屈,让大家见笑了。(大家都说现在的报纸面目可憎,但其实我们同事的文笔、识见没那么糟糕,我们也痛恨那种八股文风呢。但您想想,有那么些难缠的“婆婆”在,还有多少人会去一根筋地琢磨什么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呢?说实在的,基层工作创新不难,难的是市里“婆婆”们的理念要更新。起码起码,您遇到问题也可拿《人民日报》“对对口径”嘛,您看连《人民日报》的文风都变鲜活了,我们地市党报若仍一副死相,还会有明天吗?)

(作者为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