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话语争锋,其持续时长略超过雾霾的起始,霾来话来,霾去话去,剩下的在气候上可能是蓝天白云,在舆论上也可能是心意难平。但似乎舍弃了词锋争执,没有更好的办法。话已经说尽了,此种情形又不是唯独雾霾一事上才有,国情之下比比皆是。
所以,愈发觉着话语的无聊。这不是感叹,只是事实表述。前天旧闻评论写过《治霾已经失去办法》,多少小时后被举报删除,无非是讲了治霾所需的条件不足,无论是体制还是社会,都已不能。而后再试验一篇相左立场的雾霾评论,因为“五毛”,至今安然无恙。
这两个小文的遭遇可谓是相互印证,就此可以看出来,到底什么才是真的,所以不应该存在,什么才是浮皮潦草的,可以流行。话语背后的东西,哪怕雾霾再厉害,都一直在那里。所以,有人说为何写“五毛”评论,就是要让读者看看现今的话语环境。
习去巴黎开气候大会,与奥巴马会面的消息由新华社发布通稿,因为新记将“奥巴马”错成“奥马巴”,使用通稿的报社全都跟着错。新华社将党媒小弟带进沟里这回事,没少犯过。但是在现在这个情况下,也能看出党媒真的品相尽失,全面倒退。
搁在往年,要闻编辑少不得要问新记是不是错了。但在现在,已经没这个意识了,反正站队就行,错了全算在新华社头上,万一勘误错了,罪责在自身。党媒想得是:或许新华社修正了美国总统的译名吧。所以亦步亦趋,就不必思考了,也就不必承担责任。
党媒这样,其他部门条线何尝不是如此。要么是统一听号令,错的就错了,杀了也就杀了。亦步亦趋还算好的,最坏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层层加码,加到底层,受不了。“北京蓝”“阅兵蓝”“APEC蓝”的成因,相较于雾霾发生的机制,大概是一致的。
整个执行层承担不起改变的责任,整个社会承担不了责任,偏偏转型又是不可避免,不以长官意志为转移,不以小民良心所左右。雾霾中话语阵营冲撞,人仰马翻,能见度差到极点,焦躁与无出路碰出的不是火化,火花塞被拔掉了,话语就是根废柴。
即使是废柴,可能还是停不下来,还得要继续劈下去。就像一再重复的那样,争论中形成的“雾霾观”,就好像前阵子结下的“反恐观”,具体事件与议题一次次检验着“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存活状态。我们都在话语的流水线上,既然扭转不了,了然就行。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