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近期成了舆论的富矿。其矿脉先是从游客毁容案开始,得不到警方认真对待后,选择微博爆料,遂成为舆论爆点。而后,丽江公安官微发文说当事人是约炮,暗示被打被毁活该。舆论酝酿出抵制丽江的情绪,丽江古城区旅游官微怒怼网友: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不多。

古城区宣传部随即贴出官微告示,不承认“怒怼”是微博管理员所为,发了三条威慑性很强烈的公示。随即,丽江方面宣布古城区宣传部负责人停职调查——原因是这个公告,至于怒怼是不是官微做的,还不清楚。而在之前,公安官微承认错误,处分了小编。

这就是丽江政务微博在遭遇社会事件时,进行舆情应对的事实部分。在一个网络舆论的风起云涌下,丽江官微完成了一个壮举:那就是成为舆情发酵的催化剂,一再被推上难堪的聚光灯下,成为举世瞩目的笑柄。而它作为5A景区被警告,则是后果之一了。

丽江旅游官微“置气”,有舆情教官从舆情应对角度,指点丽江方面的不足,所谓三大致命步骤之类。我觉得在官微系列超常发挥的事情上,根本在于它们上了假的舆论应对课程。所以,舆情师痛心疾首学生不行时,我乐得不行。这不是学艺不精,而是教学相杀啊。

系列丽江政务微博的表现,是观察舆情生意很好的例证,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各式舆情应对课程,差不多是无用的屠龙术。一旦用到实战当中,难免暴露出其失效失败的本来面貌。这个判断从反面可以印证:迄今为止,有哪桩事情是被舆情课“应对”下来的?

舆情应对是被塑造出来的一门生意,它见证了此国从新闻时代沦落为舆论时代的特大转变。新闻衰落,舆论崛起,因此,舆情应对被宣扬为一种化解舆论压力的技巧,更被有意地与传播学挂钩以增添学术气质,而后推销给政府部门财政,一再被夸大为必需。

实际上到了今天,舆情应对只剩下两个字:一是事,而是势。这个“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事”,而是掩盖事实的“事”。那个“势”也不是顺势而为的“势”,而是权势压人的“势”。由此可见,舆情应对真正好使的是权柄,而不是什么应对课程。

也许有舆情师会抱屈,丽江官微群之所以被动,是因为它们没按照教程来。这是一种撒娇式的看法,潜台词是把权力的传播部分看成权力本身,误把惺惺作态的短期幕僚视作权力游戏的实际执行人。实际上两下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了,权力不受舆情应对课程的规训。

丽江公安官微转发诽谤博文,反映了其代表的那部分现实势力的真实运作;丽江古城旅游官微怒怼网友,也是同样道理。在它们展露真性情的时候,舆情师是被漠视在一边的,它们觉得只有如此表达才酣畅淋漓。在权力发泄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舆情应对的。

舆情应对课程常常隐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并不存在一个正常的舆论场,实际上现时的舆论场是权力独大的畸形存在。数以十万计的政务微博以弹幕的方式动员入场,窒息了舆论的正常反应。但舆情师不会指出这一点,否则就没有生意了,谁也不会傻。

有关舆论场的真相,舆情师刻意隐瞒,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但组织前来上课的大小编因为身处权力一线,是了然于胸的。所以,舆情应对课程,无论是舆情师还是受训小编都是假装上课而已。丽江官微发(chang)癫(tai)表现,影射了这一层虚伪的面纱。

另外,长期的(至少有四年了吧)压制,以及利用话术来制造的所谓舆情应对,将丽江系列事件视作“舆情失控”,也是很粗浅的认知。不错,这事确实有舆论表现的因素,但它实质上表露出来的是真实的社情,对权力撒谎非常不耐的情绪,对官家掩耳盗铃的奚落与鄙视。

舆情师的一个理论,是控制了舆情,就控制了社情。而政务微博通过密集阵占有社交媒体,通过权力动作遏制社会,就会产生一切可控的局面。即使他们不相信舆情师,但他们很是自信。丽江这些事件恰恰表明,社情不是自欺欺人的舆情师与强力铁腕可以消除的。

所以,如果仍旧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对丽江一事一议,实质上是窄化议题,欺瞒公众。它不是舆情事件,而是权力景观。至于有舆情师不吝赐教丽江官微,实际上是努力将它们做成舆情应对的案例,用来巩固自身的权威性,继续混吃混喝混存在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