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微信公号:政见CNPolitics(ID: cnpolitics2011)

归宿 / 政见观察员

领导批示是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广大从事机关工作的小伙伴们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呕心沥血搞出来的材料获得上级领导的批示,那绝对是对工作的极大肯定,在总结时必须要好好记上一笔。据说在一些热衷搞智库的大学里,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就相当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评职称、发奖金时都有颇多优待。

领导为什么批示?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获得领导批示?其实这些都是机关里的不传之秘,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过最近,来自台湾 “中央研究院政治研所” 和大陆清华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就通过公开渠道和访问梳理了领导批示的一些情况,试图揭开关于领导批示的秘密。

所谓领导批示,就是各级领导写在下级呈报公文上的批语,用于审批具体事项,传递自己对于某些事项的看法和意见。在研究者看来,外界最初了解批示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始于 1989 年胡乔木在美国的一次演讲。胡乔木就指出,在中国的党政机关,有三类材料容易获得领导批示:下级机关呈报的工作报告,社科院等智库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和工作建议,以及反应舆情和群众信访情况的报告。

这些材料即使到了领导办公室,也不是都能得到领导批示。毕竟领导同志日理万机,不可能所有文件都看,因此材料能否获得批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秘书。研究者指出,秘书一般根据领导分工原则归口进行文件分发,如果某份材料涉及到几个领导的分管领域,那么秘书还要决定文件究竟应该给哪些领导阅批。当然,领导阅批的顺序也至关重要、很有讲究,需要秘书仔细把握推敲。

领导批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果仅仅是在材料上圈阅,说明领导对于材料内容并不十分关注,仅仅表示看过了,不反对。如果有明确意见,则会写上 “同意”、“不同意” 这样的批语。当然,如果领导大致同意,但又有一定保留看法,一般会批 “拟同意”、“酌情办理”、“商办” 等批语。在这种情况下,秘书有时候还需要帮助下级部门解读领导批示,毕竟秘书对于领导的情绪和看法把握的更为准确。

传批 “请 XX 同志阅。” 也是一种典型的批示方式。这类批示既可以出现了同级领导之间,也经常出现在上级对下级之间。如果是下级呈报文件给上级,则一般会写 “呈 XX 同志阅示。” 虽然这两个批语只有两字之差,但反映出的态度和内涵则大大不同。

上级领导的批示一旦做出,下级就要调动一切资源加以落实。研究者指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一套严格的批示办理流程,更是因为批示反应的是领导权威。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上级领导对下级的升迁、发展有很大的发言权。下级落实上级批示不力,自身前途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倍努力。从这个角度看,领导批示可以调动资源和积极性,具有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作用。

但研究者也认为,批示制度同样有不少弊端。领导批示会导致资源像某个特定事项集中,那些没有受到领导批示,重视程度不是那么高的事项就会受到影响,造成资源浪费和工作脱节。同时,批示还可能导致腐败。研究者通过访问发现,一些地方为了上马某些大型项目和搞开发区,会花钱请智库向上级领导呈报可行性报告,而这样的报告价格一般在 20-100 万之间。有一些领导重视的著名智库,获得批示也相对容易,类似研究报告价格可以达到 800-1000 万。甚至还有人伪造批示,“假传圣旨”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作为现行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批示对于中国政治本身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一方面,批示还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方式,很多事也许按照法规制度不能解决,领导一个批示就解决了,本质上还是人大于法,与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也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某些领导还会通过批示收拢人心、谋取政治利益,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党内的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秘书党” 腐败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十八大以后的打虎拍蝇其实也是这类情况的现实反应。

参考文献

Wen-Hsuan Tsai & Xingmiu Liao (2017) Concentrating Power to Accomplish Big Things: The CCP’s Pishi System and Ope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104, 297-310, DOI:10.1080/10670564.2016.12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