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2018 年 4 月 26 日的卫星新闻。

据《四川日报》,3 月 28 日,为推动街头艺术表演规范化,成都将确定 30 个街头艺术表演试点,并在 3 月底公开招募约 100 人(组)街头艺人进行表演。

4 月 17 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其官网发布信息,公开招募符合条件的街头艺人。据《成都商报》,截至 4 月 20 日街头艺人的招募结束,共有 242 个个人及 114 个团队报名。这表示入选率不到三分之一。

根据“文化天府” 4 月 14 日发布的招募公告,本次参加报名的街头艺人需要满足包括年龄在 18 至 50 周岁,身体健康,拥有成都户籍,或在成都市合法稳定居住,办理了成都市居住证等硬性条件。

另外,本次招募的街头艺人,主要为艺术型(又分为职业型、兼职型),不包括商演型、乞讨型。

四类才艺是首批招募的重点,包括以通俗唱法为主的声乐表演类,器乐表演类(小型乐队表演优先考虑),曲艺表演类以及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此外要求表演的方式和内容应符合时代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

对此,成都市音乐产业推进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成都的街头艺术形态太过单一,通常都是以唱歌和演奏为主,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吉他自弹自唱,街头表演从艺术性上看,我们差的太远。”

被选拔的街头艺人需要与相关部门签订从业承诺书,规定在表演期间,不能随意缺席。首批街头艺人演出的时间安排在周五、周六以及周日( 16 :00 ~ 18 : 00)和( 19 : 00 ~ 21 :00 )两个时间段,特定点位演出时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其官网中还提出,将采取市民自愿“打赏”的方式,支持原创音乐、支持音乐新人,让音乐人可以“打开琴盒收费”,打通街头艺术的“生存通道”。

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比如演奏小提琴的,就可以将琴盒摆在面前,让人们把钱放在里面;还可以在面前放一个二维码,让人们‘打赏’。手工技艺的表演者,可以将自己现场制作的工艺品出售给游客,但不能将工艺品提前做好后现场售卖,而是应以表演为主。”

此外,在成都领证的街头艺人每年将接受审核,将对评定的优秀艺人进行奖励,差的将会被淘汰。

对于颇受争议的户籍设限,成都市文广新局一名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表示,户籍设限主要是选拔一些能固定、长期演出的街头艺人,“所以提出户籍或者居住证要求,这样的表演者能够沉淀在成都。”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成都此举,从出发点说,能够体现城市管理意识进步。不过也表示,在选拔时,当地应该适当给予弱势群体或者低收入者以“特权”,更多关注底层表演者,体现城市的宽容和包容。目前以户籍“卡”人的做法,实际与新政的初衷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