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公共事件的发生都可能是带来社会改变的契机,相信正在国内公益圈掀起的ME TOO运动可以让我们回归理性,化危为机,从行业自净到建立防性骚扰机制,到成为推动其它行业、整个社会向性骚扰说NO的行动典范。情绪过后,争吵过后的理性发声和行动才更有价值,会让公益更有力。
如果前几日发生的袁天鹏被举报的意图性侵事件,我只是个吃瓜群众在等待袁的回应,并为那个举报的女孩没被他侵犯长舒一口气,希望更多举报者出现。(袁,因推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中国本土化闻名,北大国际MBA客座教授。) 那7月23日一早起来看到的雷闯被举报性侵以及他自己随后发表声明承认性侵事实的消息则让我震惊。
“天呀,雷闯!”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我曾因他为乙肝患者维权的持续斗争和徒步行动而专门微博联系到他,向他表达过赞赏和希望有机会参与徒步之意,并看到他因此一步一步走上公益名人榜,还经常跟女权小伙伴在一起参加女权维权运动,倡议过高校建立防性骚扰机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万万没想到,竟是性侵惯犯,还逍遥法外的祸害人间这么久。
我很愤怒,但更心疼那些被雷闯们性侵的女孩,女孩们。可以想象,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让如此隐秘的话题被公开讨论,这些女孩们,是下了多大决心,经受了多少煎熬,而她们又那么善良,顶着可能被质疑、被二次、三次甚至N次伤害的风险,只是为了让更多女孩们免于被这些带着光坏、捧上“神坛”的大咖名人们再伤害,为了喊出——被骚扰、被伤害,不是我的错!不是我们的错!
我想要发声,表达对这些女孩们的支持,为你们的勇敢发声点赞。
我想要发声,告诉所有女孩们,因为长得好看、穿得暴露、乖巧听话而被骚扰,不是你的错,是施暴者的错!!!是我们从小到大性教育的缺失、我们所处的男权社会下对男性更包容,多女性更苛刻的现实环境,以及一系列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姐们哥们情谊、酒后乱性、人事混淆、英雄主义盲目崇拜、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以及事不关己搞搞挂起等“歪理斜说”毒害的结果。这个结果,让我们人云亦云,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对基本道德、伦理的坚守,甚至是最基本的同理心!
我想要发声,希望更多的被性侵被骚扰的人们,无论男女,都勇敢地说出来,并呼吁伙伴们声援和共同敦促,让这些施暴者们承担应有的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然而,当更多的女孩,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开始说出自己的经历:某妇女发展的基金会的秘书长利用职权关系骚扰女员工和实习生,不从就通过工作有意责骂或责难,女孩决定辞职离开;某机构主任利用权力随意的骂人,女孩因无法忍受而离开;某朋友回忆起5岁时,被邻家叔叔抱上床,并且在她十几岁时,回家路上被陌生男性强行发生性关系,她反抗被暴打20多个耳光浑身是伤,回家后决定报警,但也悄悄听到家人说:“真是好事不留名,坏事传千里”…
当更多的人正在说出,当Me too运动随着越来越多勇敢发声的公之于众而开始在公益界展开,在继雷闯之后陆续有公益名人冯永峰、张锦雄、可能有嫌疑的D某和某环保机构的W员工的被举报,并延展到其它行业如同时曝出的知名记者章文和公知熊某。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朋友圈、微信群内的传播和讨论,尤其是看到原本正常的情绪化表达,从聚焦于如何避免性骚扰事件的再发声,开始走向非理性争论,无厘头指责谩骂举报者甚至站出来客观说话的都被无辜群殴,且网络暴力、互相伤害及伤及无辜的趋势越演越烈之时,比如:
“性骚扰怎么了,抱一抱就是性骚扰,那我还性骚扰了很多人呢?谁谁谁,快来骚扰我呀。”
“某某的社会贡献大,认错态度诚恳,点赞勇敢面对…”
“支持他重新开启,毕竟他是我们公益的一份子…不用在道德谴责云云。”
以及一大波为维护偶像形象的迷弟迷妹迷兄迷姐们一边倒的无条件支持的话语…
我高估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负能量的接受力!我想逃离这失控的、失去理智的局面,却还是难移抑制地牵挂,没有停止过思考,与我一样震惊、愤怒、失望,希望行业发展更好的公益伙伴们,该说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呢?我甚至怀疑自己乱入到明星水军群,我的心情Down到极点。在我们的讨论焦点中,对受害人的基本关注和关怀哪里去了?如果受害的人是你,是你女儿、家人、最亲密的朋友,我们还会说出这样的话吗?这是赤裸裸地纵容、包庇性骚扰者,是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呀。如此盲目、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是怎么进入公益行业的,真的适合做公益吗?
7月24日凌晨,因飞机延迟我在滞留了6个多小时之后终于落地,打车到酒店洗漱完毕时凌晨两点。打开电脑,写下这段文字。
现在是凌晨2点04分,不知道今晚有多少人会因为雷闯们和那些被雷闯们性侵过的人们难眠。虽然我已经很困很困,却仍然想把今天遭遇的震惊和情绪记录下来。说实话,今天一整天心情都很糟,一直在关注事情的进展和大家的讨论走向,对于某些人的反应以及又爆出来的几位公益大咖的作为我非常失望,失望到都不想看朋友圈,都无心工作。在从机场到酒店的出租车上,我尽量地尝试把自己想象成那些受害的女孩。如果我被性侵或被性骚扰了,怎么办?我当下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可能和她们一样,会害怕,会觉得恶心,会怀疑是不是我的问题,甚至还可能为对方找理由,为机构、为行业的名声考虑。我们是那么缺乏权力意识,傻到可能恨不得被卖了还帮人数钱。然后当我们缓过劲,自己经过了痛苦折磨终于鼓起勇气要说的时候,在我们那么需要倾听,需要支持,需要理解的跟我们最信任的朋友、上级、家人说出来之后,遇到正当回应还好,如果被忽视,或被询问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了,如何证明等等,那对我是多大的打击和伤害呀。
我也一遍一遍的回想过往的经历中,有没有发生别人找我诉说,而我做出在伤口撒盐式的回应方式,自己无形中做了施暴者的帮凶,质疑受害者,包容施暴者而不自知的情形。还好,印象中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让我可以安心地继续说。
但我仍然不能平静,想到这样一个我曾挺认可的人,竟然做出这样龌龊的不要脸的违法的事情。还写出那看似真诚却虚得很的道歉信。你是真心的,就直接去自首,去承担责任,行动才是最好的忏悔。我一边平复情绪,一边想着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倡议大家共同写文发声,表达对说出来的女孩们的支持,但当我一边呼吁发声一边看到更多爆料,以及身边伙伴对于自己或ta人性侵遭遇的回忆和讲述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不能承受生命的如此之重。那么多曾经受伤的人就在你面前诉说,却无能为力。
不行,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暴风雨既然来了就来得再猛烈、更彻底一些,支持ME TOO,让公益行业成为可以暴露在阳光下的职业,共同正视错误和危机,推动行业自净及机制和专业化建设。
绿芽基金会的发文,在机构内部推动反性骚扰机制建设的行动;短短几日,我虽然历经了情绪低潮,但还是看到了很多公益伙伴和机构的积极行动,在推动性骚扰零容忍和机制建设上的率先担当,比如:
广州性别中心以及许多行动个体在这个事件上的持续声援和行动;
行业联署和自净倡议文本和各地正在筹划的预防性骚扰行业机制的讨论等…
我又感到了希望,是转危为机、推动行业发展的希望。也希望自己回归理性,成为推动行业自净的一份子,让公益放下本不应有的光环,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一、支持ME TOO,拥抱ME TOO,对性骚扰零容忍。
无条件站在被骚扰的人这边,陪伴ta们,声援ta们——被骚扰不是你的错,请勇敢说出来!
对性骚扰行为,要绝不包容、不纵容。对实施性骚扰的人,要勇敢说不!并避免成为实施骚扰者和成为骚扰者的帮凶。
二、避免暴力沟通,遵守以人为本和无伤“Do no harm”的行动原则
也许所有的运动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前一秒还是朋友后一秒就因为站队撕破脸,或因为过于看中目标忽视过程中的对人的感受和需要的考虑,让无辜人受牵连。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在这几天的经历中感受到的让我内心最受伤的地方。
有人说,ta已经分不清现在的状态走势,究竟是舆论暴力还是社会运动;有人问我,用不正义的过程促使了目标的实现,你怎么看,比如能不能以暴力的方式逼迫性侵者认错?这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首先,我认为,舆论暴力也是一种社会运动,是偏情绪、非理性和不负责的社会运动。因为每个人都不用为自己的舆论负责,只是为了最痛快的表达个人情绪或立场,却可能在自己的情绪表达中无意识带入“暴力”元素,比如自带脏话的谴责,看到截图中的末段话,在断章取义下抓住一个就无限放大的各种诠释,为了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就可以不在乎截图或其它信息来源的正当性,以及可能给当事人及其它人带来的伤害。
其次,如何看待用不正当手段比如暴力来实现目标?我的态度是避免暴力的方式,哪怕目标没有实现,手段应尽量正当,否则即使实现了目标也不可持续。比如你可以用暴力逼迫性侵者们认错。但ta只是被逼认错而不是真心认错,看似达成了结果,实际没有,因为用不正当方式解决问题的结果终究不能持久。
而明明有正当程序让ta为犯的错承担代价,为何要用暴力而不寻求正当程序呢?与其暴力逼迫,不如敦促ta去自首,或举报ta的犯法,先用法律的正当手段来追责。不用关心他究竟愿不愿意认错,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已有的正当途径让他为事实性错误承担后果。
另外,从无伤的角度看,我认为某基金会在应对这个事件上的做法也不够妥当,尽管基金会对待性骚扰零容忍的表态值得赞赏,却过于着急撇清楚关系,缺乏就事论事、人本主义的考虑。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整个机构的人都应承担,应中断对这个人所在机构的所有资助?这因此可能波及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无辜员工。
难道真是如某人说的“人家风光时,夸人家千般好;出了事,就全部否定。” 这样的处置方式,和古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错诛杀九族的野蛮逻辑又有何差异?只是因为资方爸爸有钱,就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么?或再退一步,追责的话,是不是基金会尽职调查和监督机制也出了问题?我还是希望在处置中有更妥帖、更人性化的考量,也希望这个行业,是允许犯错并鼓励大家正视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进步的行业。
希望大家回归理性,尽量避免用暴力和不正义的手段来达到目标。在过程中就事论事,不要断章取义,因为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带来伤害,避免自己不当行为和言语给他人带来伤害。毕竟人和关系比结果更重要,而以人为本和无伤原则也是公益应守之底线。
三、在行业内部重视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建立防性骚扰机制及行业监督机制,以及行业伦理,推动行业走向更职业化和专业化。
在性别平等及反性骚扰意识上,并不是说公益人就天然的知道,就有这个意识,即使是做妇女权益的机构,女权主义者,仍需要学习、持续地学习以及外部监督。
我的意识启蒙,源于我最初入职所在机构的理念和文化熏陶。因为性别平等是机构一直都非常重视的议题,员工手册中也有预防性骚扰制度,并规定在新员工入职,以及在员工相关会议和培训中,要有每年不少于两次性别议题相关培训,来提升增强员工的性别敏感度,性别暴力(包括性骚扰)的敏感和处理能力。
认真看一下这几位中枪的公益大咖的学习经历,在公益路上基本是半路出家,野蛮生长,没有过多关于公益伦理,社会性别或社会发展理念一类的系统学习。这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为当前整个行业在性别议题和性骚扰敏感性的培养上的缺乏,现有的学习内容,多关注在给机构更快带来可见产出,比如传播、筹款、社交等。而行业从业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如与早期接受过国际机构支持的从业者相比,不是进步或许是大不如前,在高小贤老师的文章《2015:公益与社会性别》文中指出:这些年社会性别在公益界呈边缘化趋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议题淡出整个行业的视野,仅沦为妇女组织的议题。她也因此呼吁:让公益慈善更有效,必须重提性别平等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从业者的社会性别敏感。
或许讨论如何更好往前时,回望过往经验更具现实意义。比如在预防性骚扰机制设计上的参考,过往很多国际组织都有,比如我所在的机构2008年就出台了,“只要尊重 不要放纵;尊重多一点 伤害少一点”《反对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政策与程序》的政策文件。
此文件参考了国际行动援助的经验并给予中国情况做了本土化转化,包括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相关的一切专业术语的界定,以及如何操作的从申诉、调查取证到最后决定的过程。截取部分如下:
概念:(工作场合中的)性骚扰
性骚扰与行使权力相关。在很多情况下,骚扰者处于较高的位置或较有权。许多受害者都是妇女或地位较低的人。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不同形式的权力关系,如交织在一起,穿插发生,因而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形,如一个较低级别的男性性骚扰比较资深的女性同事,或一个女性主管性骚扰较低级别的男性员工。
性骚扰是指与性有关的一些令人反感的身体、语言或目光等。可以包括或不限于:
口头的骚扰或恶言、微妙施压以获得性行为;
借交谈、展示性材料、摸、拍或掐、偷窥他人的身体;
有意的或明显的以工作或升职方面为威胁来要求得到性利益,包括身体暴力、强奸。
鉴于人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行为是侵犯或反感的情况会不一样。比如与人觉得被强行拥抱是冒犯性或反感的行为,可能对另一个来说不一定如此。所以,判定是不是性骚扰,是从被骚扰者的角度来看,只要对方的言行让你感到“反感”就属于。
如何自我保护:
当发生第一次性骚扰时,可以不一定马上申诉,但请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为骚扰者找借口,并开始警惕。
在骚扰刚开始阶段,可以有意识的向你信任的人诉说,也可以开始记录你被骚扰的关键时间和地点,这将是日后控诉的有力证据。
如果发生了性骚扰,请注意你和他/她单独在一个房间内办公的时候,不要把门窗都关死。
在个人层面,当听到别人对你诉说她/他遭受了性骚扰时,请保持尊重和支持,因为这是你对营造抵制性骚扰氛围的贡献。
证据:
性骚扰通常都不在公开场合发生,因此取证工作会比较困难。机构认可的证据有:
申诉者的描述、申诉信,即是证据的一部分。
目击者的陈述。
申诉者就事件对其他人进行交流时的描述,或申诉者非正式地向他人寻求建议时的描述,也可作为证据的一部分。
任何其它的记录或音像资料都可作为证据提交。可以向有关专家寻求对这类证据的技术咨询。
如灾难真的来临,每个人都不会幸免于难,倒不如积极参与建设,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理性的声音、有效的行动在路上,结果会因你的参与而改变。如大家对这份手册及性骚扰事件及相关话题感兴趣,可后台留言,分享你关心的问题,8月4日晚8点,我们邀请了北京为平中心发起人,冯媛老师线上答疑。并会根据参与者人数及提问情况邀请大家加入。
#互动#性侵是不是公益独有?公益圈真的很乱吗?
我观点:很多人说贵圈太乱,不要进啊。天呀,拜托,连我这么单纯的人都知道,潜规则,哪里都有好不啦,大家不要自我欺骗,性侵、性骚扰不被曝光的在其它行业少么?我认为公益“性丑闻”相比其它行业出现的几率会弱得多,也绝非是施以骚扰的高危群体。
ME TOO之所以从公益圈掀起,是我们更勇于担当、能够正视错误并作出及时的响应的表现,且我相信推动改进的态度和响应速度绝对是公益独有。至少被举报后,当天就有回应,很多机构开始讨论内部防性骚扰机制的建设并在计划产出各地或行业规范,而反观其它行业,去年发声的红黄蓝虐童事件,前几个月频频爆出的高校教授性侵学生事件,似乎都没有看到后续的推进了,更别说复杂的娱乐圈、更看重权钱交易的政府和企业。
欢迎大家互动留言、发声投稿。所有稿费将支持供稿人,或尊重供稿人意愿,定向捐给做相关工作的公益机构,如绿芽基金会,是目前我知道的国内做儿童性别教育做好的基金会。广州性别中心,北京为平妇女权益中心。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空间 | 中国M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