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篇文章并非出自《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而是刊登在8月5日的《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其作者是该报一位经常署名的社论作者Yu Ning(未检查到中文名)。(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1113992.shtml)
该文也没有在中文版《环球时报》上发布,这可能因为8月5日是周日,而中文版报纸周日不出刊。翻查前几天或者后几天的报纸,也没发现同题中文版稿件。
如果你同时读过《环球时报》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相信你会对两张报纸的风格之迥异大感惊奇。不管是发表的故事还是选材角度,《环球时报英文版》有时都可以用“大胆”来形容。
根据维基百科的注解,《环球时报英文版》不仅报道立场较中文版温和,在话语体系上也有差别。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Times)
《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的文章种类多种多样。中文版发表的社论和“单仁平”系列文章,可能会照单全收地翻译过去;也有像Yu Ning这样专门为英文版供稿的情况。在副刊版面,就更能带人一起了解中国社会的不同侧面。
有一次,副刊上的一篇文章,讲了要严格吃素的“素食主义者”,很难在中国找到一家真正符合要求的素食餐厅的事,令人印象深刻。(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1071403.shtml)
但有时此类评论文章也会出问题。2013年,该报《北京副刊》刊登了名为Amulet Mok的作者写的文章《不要和处女睡觉》(Never sleep with a virgin),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乃至误解。(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780964.shtml)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出自《环球时报英文版》,而不是《人民日报》,你还会以现在这样的关注度,来看待和解读它所发出的“信号”吗?
更不用说,《人民日报》官方帐号转发的文章不都代表该报的意见,更不都是“社论”级别,早就应该是网民的一个“常识”了。
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矩阵有几十个帐号,其中“人民日报”法人微信每天会推送很多次,微博发文就更是频繁,而其中总免不了会有一些转载自民间作者的文章,涉及职场、家庭、养生这些方面。
(https://36kr.com/p/5060544.html)
因此,一条在《人民日报》官方Twitter上发布的消息,有时可能只相当于国内的“人民日报”微信号,转了一篇“10万+”的爆文而已。
例如,其以 #YangtzeRiverStories (#长江故事)作为主题,向国外读者译介最近的一个重磅系列报道《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英文翻译和中文原文相比,最大限度保留了中文报道包含的关键信息,但采用了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短平快的文风,去除了部分偏抒情式,富有文采的表述。
例如《中国“光谷”在武汉闪耀》(China’s Optic Valley shines in Wuhan)一文,是编译自国内报纸的《武汉,再造绿色新动能》。(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07/c1001-30212507.html)
原文以“船到武汉,极目楚天舒”开头,洋洋洒洒,飘逸大气;而翻译后的版本平铺直叙,仅保留了文中提到的关键数字,向海外读者提供最核心的信息。(https://www.facebook.com/188625661189259/posts/2047111418673998/)
如果你有兴趣更进一步翻看《人民日报》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的帐号,你会发现更有趣的情况——也许外国读者读到的,是一份以西方话语风格重新书写过的报纸,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不爱看”。
有知乎用户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热度背后,都有真实的用户关注和点赞作为支撑,“中国人非常少,美国人也不多,主要是中亚、非洲、中东地区的关注者比较多。”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99769/answer/61319189)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CGTN)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在海外开设社交账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其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几乎唯一的窗口(梨视频和抖音只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其二,相应地,其它国家基于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网络的媒体机构帐号众多,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其用户群体自然也会被摊薄。
在此基础上,人民日报社2015年就宣布Facebook帐号粉丝数达到460万,在全球媒体中排第二,仅次于《纽约时报》;(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5-06-27/2168445.shtml)
到2017年7月31日止,人民日报Facebook粉丝数3800多万,Twitter粉丝数380万。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819/c14677-29481194.html)
也许,随着梨视频(Pear Video)和抖音(Tik Tok)为代表的更多介绍中国的社交产品登陆海外,官方社交账号的传播优势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但是比较起来,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因为官方号最大的“吸粉”利器,是天天发熊猫。
在人民日报、CGTN、新华社New China TV等YouTube帐号按照视频热度排列,排在最前面的除了中国的一些超级工程,突发事件报道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滚滚。
而央视更是为了满足全球观众的好奇心,专门设立了“熊猫频道”(iPanda . com),用十几路直播摄像头把四川大熊猫基地展现得一清二楚。
所以,在这么一个比熊猫还“杂食性”的,包罗万有的社交媒体帐号中,挑出一篇文章就认为这是对谷歌入华等问题的“官方表态”,可能还真的是过分紧张了。
相关阅读 | 中国数字空间: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