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柯谈

责任编辑 |X博士

8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人口危机的严重危害,把鼓励生娃上升到了国事的高度,希望各地政府能大力出台优惠措施提高人口出生率。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我猜想很快就会有非常多务实高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并在全国形成一种生育光荣、生育伟大的和谐氛围。这一切让我又回想起了2015年开启的那一场轰轰烈烈、天翻地覆的去库存运动。

 

硕果累累

随着2014年930新政和2015年330新政的颁布,一场盛况空前的房地产去库存战役如期而至,在这一波短周期中,房地产仍然扮演着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角色。

但是,房价上涨依然遵循着一线领涨,二线收尾的惯常模式,为了消化积压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大量库存,高层开创性的发明了棚改货币化,于是乎房价暴涨席卷全国,上到北上广深,下到五线小城,无一例外,全部翻倍,战绩显赫,功成名就。

全民身价暴涨的代价就是全民负债。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数据,我国的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的18%直线上升至2017年9月的54%,居民部门的贷款总额已达44万亿,超过了全国GDP的一半。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逼近了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峰值。在中国工薪家庭资产结构中,房产占比已经达到78.2%,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负债。

就在全民狂欢庆祝自己资产升值之时,房价戛然而止。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半年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8月7日,住建部在沈阳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要求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落到实处,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地方政府要坚决问责。 2018年1月到7月,全国主要城市的楼市调控次数累计达到260次,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0%。

现在的调控和3年前的放松一样急切,一样速战速决,绝不拖泥带水,对于锁定胜局和保住胜利果实从来都是无比的自信和坚决。所有的调控都是为了保护房价,所有的调控都是为了防止房价崩盘。只是广大韭菜刚刚全部家当重仓房产,巨额负债对赌国运,盼来的却不是房价的继续上涨,而是见好就收,真可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有的韭菜都是无奈的,所有的韭菜都是听话的,一声令下,就敢背负巨额债务,挺身而出,为国解忧,为国捐躯!

 

人口危机

记得前两年,我刚刚办了独生子女证,直到今天,我工资条里还享受着每月30元的独生子女费,这是一种赞许,也是一种肯定。

但令人费解的是,人口危机为何来的如此突然,又如此的冒昧。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指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到2025年将彻底消失。

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00后比80后要少7200 万人。从2011-2017年,7年时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约4000万。2015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为10.5%,已经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7%的1.5倍。

前段时间,哈尔滨社保局《关于推迟发放养老金的情况说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黑龙江的养老金已经严重收不抵支。2016年,黑龙江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90亿元,而支出高达1210亿元。同年,在全国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还有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等6个省。无奈之下,高层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养老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富省帮穷省,全国一家亲。

如果你对我国的人口危机还没有清醒认识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数据:总和生育率。201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05,而日本是1.4。国际上公认的世代更替生育率是2.1,低于1.3则被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总和生育率的概念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假如每一对夫妻,都只生一个孩子的话,到了下一代人口就会减少一半,如果他们的子女还是只生一个孩子的话,那他们孙辈的数量就是他们的1/4,所以,国际上公认合理的总和生育率应该是每对夫妻生育2.1个孩子。而我们“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超过30年。

 

峰回路转

1982年,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经根深蒂固的刻在了我们当代国人的脑子里,已经变成了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直到现在都是计划生育的拥趸。我们曾经用那么直白低俗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认知:“打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我们读书时,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被13亿这个分母一除,人均就非常少了”。所以,我们信仰并坚持计划生育,效果当然非常显著,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

但是,世事难料,峰回路转。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

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增加162万,但一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减少249万,也就是说,二孩政策放开之后,二孩数量是增加了,但始料未及的却是,一孩人数却减少的更多,所以,总的出生率还是在持续的降低。现实就是,别和我提二孩,我一孩都不想生!

冰冷的数据摆在面前,残酷的现实必须正视。可喜可贺的是,现在没人再处罚你超生,没人再逼你结扎,单位免费派发安全套的福利也一去不返。

在今年全国两会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时,取消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删除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内容。

2018年6月25日,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二孩配套奖励政策。

6月29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陕西省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建议出台鼓励生育措施提高生育意愿。

8月2日,湖北省咸宁市出台全面两孩配套政策,鼓励将二孩及以上产妇产假延长至6个月,同时报销费用,试行弹性工作制。

 

生娃的选择


从内心出发,如果抛开经济、医疗、教育和养老的压力,我相信95%的人绝对是希望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但昂贵的生活成本,奢侈的育儿经费,高不可攀的房价,没有积蓄的家中四老,让我们对生育心生敬畏。

因为笃信了计划生育,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们,在面对4位老人赡养的重压之下,在没有兄弟姐妹分担的困境之下,哪有勇气迎接二孩的到来?让一个计划生育的产物,一个计划生育的拥护者,自己去打破心中的信仰,承担起独自面对社会的善变和生活的重担,何其容易!

阻止你超生的理由很多,劝你多生的借口也不少,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生活压力不应该是拒绝生娃的理由,以前温饱都达不到,照样家里4-5个孩子啊”。

的确,与解放初期相比,现在国富民强,我们早已迈过了温饱线,但现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已经到了难以逾越的地步。以前,家家户户人人平等,生1个和生10 个,大家的起点都一样。现在的普通家庭,能够集三代之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实属不易,多一个孩子,就必定会分流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孩子成功的概率就会减半。每个普通的底层家庭都梦想能有飞出鸡窝的凤凰,每个普通的家庭都无法接受孩子继续普通,不成功就是失败,自己的起点可以低,但决不能容忍孩子也输在起跑线上。

都说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也许冥冥之中,我们在潜意识里是希望以此来抗议房价的高昂,以此来宣泄社会的不公,以牺牲繁衍的代价来奢求房价的下跌。期待着有朝一日,人口减少,房价崩盘,自己不用再蜗居,人人都有别墅住,不用再为生活的苟且担惊受怕,也许那时才是鼓励生娃的最佳时机!

如果有人问你:“啥时生二胎啊?” 你可以用当年央视的采访问题回敬他:“你幸福吗?”

 

别再焦虑

前几天,上海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清华北大毕业生进上海可以走绿色通道直接落户。人才引进无可厚非,但就是这样的不公平一次次的加剧了社会的焦虑、教育的焦虑、成功的焦虑,强化了人的三六九等。

正是这种焦虑,这种生来的不平等使我们丧失了原始的生育动力。当我们所处的社会,都不能给予孩子平等的教育环境、完善的保障系统、健全的养老体系,仅凭一句口号式的呼吁,根本难以改变年轻家庭对生养孩子的忧虑。

2015年,“去库存”一声令下,全国房价翻倍。房价翻倍就意味着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翻倍。我们不是不肯生,更不是不会生,而是我们怕生出来的下一代还得勒紧裤腰带去库存,还得为高房价背负巨额贷款,我们不忍心他一出生就注定是接盘侠。

去库存和生娃本身就是矛盾的。在高房价、高物价的今天,有一种最有效的办法鼓励生育,就是用土地财政来补贴生娃,多生一个娃奖励一套房,也许这并不现实,只是我们的意淫罢了,如果需要用房子来奖励生育,那说明人口危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土地财政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切不可涸泽而渔,水都干了,哪来的年年有鱼。

房改二十年,楼市调控政策摇摆不定、前后不一,周而复始,一次次的表态,又一次次的纵容,让我们对调控失去了信任,对实业失去了信心。对于管理者来说,能够给予合理长久稳定的预期才是最重要的。苟活已不易,让坚守不再吃亏,让信仰获得尊重,这是我们最缺乏,也是最应该保证的!

过去三十年,计划生育少生了4亿人,未来三十年,让我们为国生娃,争取再多生4亿人。

千万别让计划生育也走进楼市调控的误区,千万别在生娃这件事上也犯周期性错误,因为矫枉过正、周而复始,我们再也承受不起!

最后,我想以电影《一出好戏》里的一个桥段结束:张艺兴问于和伟,为什么以前一张扑克牌可以换两条鱼,现在两张牌才能换一条鱼?于和伟愤怒的对他说:“规矩是我定的,你们怎么和我玩啊!

 

 

相关阅读: 中国数字空间 | 二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