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报记者在港被打,可能会载入历史。

“我支持##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当他这么说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一个记者的身份,经典意义上的记者,尽管也会时时面对保持中立的困难,但都不会如此“介入”。

当然,球报不会对他的越轨行为进行惩罚。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情绪下的应激反应,但是说到底和这家报纸的一贯追求相一致,也和他们最近报道的基调相一致。

环球时报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过去,它虽然号称拥有百万读者,但是在体制内仍然属于边缘。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会认为球报是乱搞,而像新京报或者澎湃这样的“市场化媒体”,多半会嘲笑球报的专业性。

但是,球报的独特性正在于此。它可能是唯一一家试图发出自己声音的媒体。

过去它的声音被认为是危险的和简陋的,现在则成为了主流。看到不少市场化媒体的记者,已经称球报记者为英雄了。

就这样,球报成为了时代先锋。

对它的总编来说,这当然是赌博,但是他已经赌了很多年,并没有输过,现在则有可能赢一把大的,就此真正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也有可能。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京报、红星新闻这类市场化机构媒体的公号,也开始出现球报的风格。但是,这只能是拙劣的模仿,关于某地的新闻,他们不敢派出自己的记者,也不敢撰写社论。

本质上来说,只有球报在依据“自己的判断”在发声,那些追随者,最多只敢在推文的标题中多使用几个叹号,打开一看,内容还是新华社。

但是从整体氛围上,中国媒体已经投入到了民族主义的竞赛中,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仅是政治态度的问题,也是一个市场选择问题。过去环球时报就是靠这样的市场生存,如今这个蛋糕已经变得足够大。

或者,也只剩下这么一个蛋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