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食堂那会儿【四】

深挖、烧土窑

吃大食堂初那个“繁荣景象”,宛如“昙花一现”。话说时间一瞬就到了五九年,吃饭问题就成了当时的大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大食堂的诞生,也就是自然灾害的开始。“亩产万斤”粮也没有什么人提了,干部们都在思考这个土地咋整的就不能多长出粮食来?怎样才能摆脱少粮的困境,就摆在干部们的面前了……于是就有人想到:是不是地劲都在泥底下,如果把它翻上来庄稼得到了充足地肥水,庄稼不就长大了。还有的想到,如果把泥土烧一遍不就成了肥料,他们怎么想的就怎么干,说干就干,于是就有了深挖、烧窑一说。

“深挖”,工具是铁叉,叉头铁制,两齿,长约一尺,有脚蹬处,柄,木棍,长三尺左右,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手一把,就这样深挖就开始了,人们日起日落,有冬到春……硬是把土地翻了个遍,吃食堂那会儿,地无边界,吃饭不分你我,在一个公社里,遇到食堂开饭的,打声招呼坐下就吃,所以人力可以随便调动,从这个大队挖到另一个大队,全公社挖了个遍,那时候人们挨着饥饿,整天报着五、六斤的铁叉,自然就有怠工现象,什么“鱼鳞叉,梅花叉,一叉盖一叉……”,说的是,叉齿在地上只划上像鱼鳞、梅花那种形象,叉齿根本没有挖下去,或者挖一叉土把前面的空地掩盖起来,这样又能节省体力,又能蒙混过关……

“烧小窑”,窑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泥坯磊起中空形状,里面放上当地的“土产”砂礓,加上干柴烈火,目的是想把它烧成灰,没想到“灰头土脸”进去的砂礓,出来的还是“灰头土脸”——一点儿也没变,也有可能火力不够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把砂礓变成灰。那时他们想把砂礓灰用于建筑还是什么它用,现在想来也不得要领。另一种,就是把泥坯垒起来,放上些干柴烈火,专烧这些泥坯,那时遍地都在烧小窑,有的几块泥坯一支,放上一把火,等于完成了任务,说是这样烧过的泥土就能变成肥料。

这样折腾了一秋一冬,到了来秋,也没见长出好的庄稼,挨饿的程度却越来越来严重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本站已被中国政府GFW屏蔽,如需留言请翻墙。(digitalfingerprint: 5a12cce0688c17c31bd3a3193f8eb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