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食堂那会儿【二】
“亩产万斤粮”是这样算出来的
在吃大食堂那会儿,生产力比较低下,没有合成的化肥料,只有牲畜、人等动物的粪便和草木灰之类的家作肥料,那时候我们的生产队有六、七百亩田地,那一点点家作肥,好比在一大锅菜里加上一匙作料——看不见。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杂交之类的优良品种,水利也不发达,涝旱各半,是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种一干瓢,收一葫头”是常有的事。当时的干部整天喊今年的产量要达到多少多少,明年又要达到多少多少……那个年头,产量要翻番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当时的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形容得恰到好处,“产量成倍翻,没过百斤关”,说的是小麦当年的下种量十几斤,收获时亩产只有三十余斤,这还是好的年景呢……
“大跃进”那个年代,各级政府都需要用数字来证明各自的政绩,所以就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了基层,即生产大队,而生产大队也有一招。话说人民公社召开社员大会,需要大队干部们拿出实际东西来证明各自大队所报的产量不虚,为此每个大队都动起了脑筋。话说我的一个族中堂叔名叫陈松洲,家中有一个不到一分地的蔬菜地边,不知是人种的、还是上一年遗留下的种子,竟长出了茎有拇指粗,高约三米有余,围度有一米多的两颗黑豆,可能是吸收了充足的水和肥料吧,就是现在也找不到那种扯藤拉秧的东西,可是那个时候这两颗黑豆倒也风光了一把,被大队选中了“状元”,这两颗黑豆被牢牢地绑在长约五、六米的竹杆上,上面插满了鲜花,生产大队组织了欢送队伍,前面鼓乐开道,后面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人民公社的会场,而公社干部们真的像接待状元一样,唾沫横飞地把这两颗黑豆赞赏了一番,而精于算盘的干部们用算盘珠一拨啦,根据一颗黑豆的产量和所占面积,自然一亩地的产量也就算出来的。有的大队送的是山芋,一株分量嫌少,就把另一株的果实嫁接在一起……总之,各个大队都有自己的一套,这也许正迎合当时干部们的心理,每一个干部们都乐得其所,个个自然也就眉开眼笑。
“亩产万斤粮”就这样被算出来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本站已被中国政府GFW屏蔽,如需留言请翻墙。(digitalfingerprint: 5a12cce0688c17c31bd3a3193f8eb709)